鲁网 > 法制频道 > 法制频道 > 权益保障 > 正文

心理干预前置 防患于未然

2018-06-11 12:13 来源:人民法院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未来,司法领域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工作如何做?

 

  未来,司法领域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工作如何做?

  采访中,上海未管所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李江朋介绍:“我们的心理干预工作主要是为了让有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经过调试能够解开心结,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愈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如果心理干预工作能够前置,也许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确实,心理干预工作前置化,也是法院在思考的问题。从34年前中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在上海成立,到2年前家事审判改革上海启动改革试点,上海法院的少年审判工作始终在不断前行,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也在蹄疾步稳中发展,从心理测试报告机制到音乐治疗,再到“房树人”、到“沙盘”,是一代代少年法官们兢兢业业、不知疲累的努力,也是寻求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解决之道、寻求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防患于未然”之道。

  据了解,包括静安法院在内,近年来,上海法院少年庭已通过选聘少年审判心理辅导员、开设心理学培训课程、共建心理援助实践基地及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形成了以院外专业机构心理咨询师为引导,心理学研究生为补充,院内心理辅导员为辅助,少年审判法官为主力的“内外结合”多层级工作模式,“内外资源”相互取长补短,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干预机制的深化发展,使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心理干预的成果,同时还想达到‘防患于未然’,通过诉讼前指导等方式,让诉讼双方学会如何更好地和家人相处,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静安法院少年庭庭长姚轶捷如是说。据悉,2017年静安法院邀请了10对夫妻在诉讼前来法院听课,其中有9对都放弃诉讼,和好回家。

  “有的离婚是无奈而为之,有的离婚却是冲动之下的决定,我们想在诉讼前通过一些理性感性兼具的课程,让他们深刻地领会到离婚对个人、对家庭的影响。”姚轶捷对此感触很深,“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少年时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对与家长的诉前指导、心理干预也是我们未来必须要推进的一个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会继续加强与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全市法院的少年审判心理干预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资源。”上海高院少年庭庭长包晔弘特别强调,“对未成年犯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暴力、性侵等暴力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以及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


初审编辑:李晨
分享到:
./W0201806114427176375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