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月2日讯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制定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八家医院作为试点单位,将调整上下午出诊号源,合理安排专家出诊时间,削峰填谷,科学调整排班,通过增加下午号源、开展夜间门诊等举措,引导患者“错峰就诊”,以避开上午就诊高峰。
“错峰就诊”确实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各地医院的普遍现象是,上午往往是最繁忙的时候,尤其是周一、周五上午,节假日上午也往往是就诊高峰。医院吃不消不说,患者候诊时间太长,排队几小时,就诊几分钟,就诊质量大打折扣。每当医院在就诊高峰感到“压力山大”时,总会呼吁患者:非急病要避开就诊高峰期,能选择下午别选择上午,能选择平时不选择节假日。患者又怎么不明白这个道理?然而上班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也不好挂号,想“错峰就诊”也可能难以如愿。医院仅仅呼吁患者“错峰就诊”,作用似乎不大。
而此番,北京在八家医院试点推行“错峰就诊”,不再满足于呼吁,而是要从医院门诊排班上采取削峰填谷、科学排班的改革,为患者“错峰就诊”创造便利条件。比如,调整上下午出诊号源,合理安排专家出诊时间,增加下午出诊医生号源和出诊人次;鼓励医院根据自身实际和患者需求开展夜间门诊,缓解白天就诊高峰压力;增加社区出诊,各医院要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根据患者需求,增加医生到社区出诊频次。这些措施才是积极应对就诊高峰,竭力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做法。这与其说叫推行“错峰就诊”,不如说是在推行“错峰出诊”。
这种由医生“错峰出诊”带来的患者“错峰就诊”,才可能有效减少患者集中到医院治病引起的高峰拥堵。在不少城市,尤其是超大和特大城市,在就医高峰期都存在“就医停车难、交通秩序差、周边交通拥堵”等共性问题。一旦医院周边路段,尤其是医院出入口发生了交通拥堵,轻则影响交通出行,重则影响患者就医,生命攸关。因此,有人将这种拥堵称为“催命堵”,通过“错峰就诊”缓解“催命堵”,为救护车进院打开生命通道,为病人入院抢救争取时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医生“错峰出诊”带来的患者“错峰就诊”,也能提高患者的就医自由与就诊质量。有北京网友表示:“这下好了,医生‘错峰出诊’,我‘错峰就诊’,再也不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等到快中午才轮到看病,几分钟就打发了。”也有网友说,“有了夜间门诊,我再也不用担心请不了假、看不成病了,完全可以下班后再去。”同样,试点医院增加社区出诊,则是在均衡医疗资源,有利于改变患者纷纷追逐大医院、好医院,而冷对社区医院的局面,有助于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这同样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削峰填谷。
北京部分医院试点“错峰出诊”,以引导患者“错峰就诊”,这一做法值得很多地方学习借鉴。患者能否做到“错峰就诊”,其实是由医院提供的服务决定的,医院喊话千遍,不如来一次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