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法制频道 > 法制频道 > 普法专栏 > 正文

为偏远地区的人才流失惋惜和痛心

2018-07-02 13:47 来源:检察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海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不仅仅面临一般法律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双语诉讼人才的匮乏和流失。”

 

  “青海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不仅仅面临一般法律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双语诉讼人才的匮乏和流失。”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国各地区高素质法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但是法律人才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我是一名基层法律工作者,还是在青海这样偏远落后的省份,所以对于法律人才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有着更切身和更直观的感受,这也是我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个关注已久的问题

  我出生在青海、成长在青海,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青海成为一名基层检察官,亲历和见证了二十几年来青海地方法治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参加最高检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工作交流、业务竞赛,我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我们偏远落后地区的法律工作者数量少,且司法理念、业务能力、工作水平等各个方面整体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在青海省内,法律人才分布极不均衡。青海省会西宁汇聚了全省80%以上的优秀法律人才,其余7个市州的法律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偏远落后地区对优秀法律人才缺乏吸引力。近年来高校培养出各类各层次的法律人才数量不少,但这些法律人才更愿意留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青海属于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政府没有足够能力为优秀法律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仅靠情感、制度和奉献精神无法做到拴心留人;第三,青海地处偏远、人口较少、社会矛盾单一、工作内容简单,缺乏挑战,个人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受限。上述原因导致我省优秀法律人才陷入引进难、留住难的两难境地。

  以检察机关评选的全国优秀公诉人为例,青海省六届全国优秀公诉人评选活动中,共有7人入围全国优秀公诉人,但每次评选结束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检察机关就会通过不同渠道以优厚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目前已有3名全国优秀公诉人离开青海赴经济发达地区,留下的人,并非不愿离开,而是由于自身原因无法离开。

  同时,我在工作中注意到,青海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不仅仅面临一般法律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双语诉讼人才的匮乏和流失。

  青海检察系统从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双语诉讼业务竞赛,目的在于通过岗位练兵,提升双语诉讼水平、发现双语诉讼人才。每次我都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竞赛,发现了青海省双语诉讼人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具备双语表达能力的人,未必具备双语写作能力;二是兼具双语表达与写作能力的人,未必具备专业法律素养;三是同时具备以上三种能力的人少之又少;四是同样存在优秀双语诉讼人才流失的问题。比如青海省一名双语诉讼检察人才因成绩突出被甘肃省法院选调,第二届双语诉讼竞赛的优秀选手辞职加入律师队伍。我一直为此感到非常惋惜和心痛,因为培养一名优秀法律人才特别是双语诉讼人才对偏远落后地区是非常不易,甚至可以说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单位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份用心提出的建言

  为此,在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我提出了我的第一个建议:为偏远落后地区培养和引进优秀法律人才特别是双语诉讼人才,以解决法律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在写这份建议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路径。无论哪个岗位,要把人才留下来,首先要把他的心留下来,也就是让他们爱上这个地方。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希望自己有一份收入不错,而且有奔头的职业。我想,这对于法律职业人而言,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待遇。于是,我在建议中提出,首先通过待遇留人。为培养和引进优秀法律人才特别是双语诉讼人才提供高于地方的优厚工资待遇和优越工作环境,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及子女就学问题,解决后顾之忧;其次通过制度留人,制定引进人才的制度机制,可以考虑从对口援助经济发达地区定期借调优秀法律人才开展传帮带;第三通过事业留人,畅通职业上升空间,为当地优秀法律人才创造良好的职业前景。

  这份建议提出后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期待有一天能够变成现实,真正扭转西部地区法律人才匮乏的局面。


初审编辑:李瑶瑶
分享到:
./W0201807024973034980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