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月18日讯 1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了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孙谦副检察长介绍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这批典型案例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就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发布一批典型案例,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要求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行。
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发展高度重视,坚持把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作为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通知》等文件。2018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作出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检察机关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有关法律政策问题解答》,以进一步统一、规范涉民营企业案件的执法司法标准。当前,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要站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牢牢把握“三个没有变”的要求,依法、审慎、稳妥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积极履职尽责,为民营经济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切实保护好民营企业及经营者合法权益。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和服务的具体要求,张军检察长强调“要集中办理、总结一批侵害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案件”。典型案例,形象生动,既能体现办案理念,又能反映办案过程;既能展现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又能展示办案的具体工作策略。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各级检察院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引,最高人民检察院从全国各地办理的案例中,选出四个涉民营企业司法案例对外发布。
问:此次公布的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主要涉及哪些类型?
答:此次公布的四个典型案例,以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为重点,既体现检察机关保护民营企业的“检察”特色,又较好发挥案例本身的指导意义。这批案例都是检察机关近期刚刚办理的案件,涉及到职务侵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发票等罪名,均是司法实践中涉民营企业常见多发的案件。其中,黄某、段某职务侵占案,是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侵害民营企业利益,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的案例;上海A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刘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是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坚持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民营企业守法经营有机结合的案例;吴某、黄某、廖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是检察机关依法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案例;江苏A建设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及其经营者虚开发票系列案,是检察机关对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实施共同犯罪的民营企业,依法从宽处理的典型案例。
问:我们注意到这四起案件颇具检察特色,您能否具体谈一谈?
答: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坚持把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作为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犯罪与违法的界限,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一些案件的办理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批案例除围绕民营企业司法保护这一主题外,也体现了检察特色,分别从依法惩治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犯罪、坚持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民营企业守法经营有机结合、依法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和区分情形依法从宽等四个方面,体现了检察机关对依法办案与服务发展关系的把握。
第一,依法惩治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犯罪,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在黄某、段某职务侵占案中,检察机关通过惩治企业从业人员职务侵占犯罪,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依法惩处侵害企业权益犯罪的同时,帮助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值得一提的是,该案中,检察机关对办案发现的受害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提出了检察建议,在帮助民营企业堵塞漏洞、抵御风险、化解隐患、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等方面具有示范效应。
第二,在办案中坚持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民营企业守法经营有机结合。在上海A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刘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检察机关优先保护被欠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地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保障了仲裁裁决和行政执法决定落实到位,为劳动者全额追讨了欠薪。同时,在对欠薪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进行法制教育,促使其真诚认罪悔罪、知错改正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作出从宽处理。
第三,依法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对涉嫌犯罪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应当依法准确适用强制措施。检察机关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认罪态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于涉嫌经济犯罪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罪认罚、真诚悔过、积极退赃退赔、挽回损失,取保候审不致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一般不采取逮捕措施;对已经批准逮捕的,应当依法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对有固定职业、固定住所,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及时建议公安机关变更强制措施;对确有羁押必要的,要考虑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在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在吴某、黄某、廖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中,检察机关为了避免因羁押相关民营企业负责人而使涉案企业失管失控,经综合评估,对已经逮捕的两名从犯黄某、廖某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在取保候审之后,检察机关通过对黄某、廖某进行法制教育,一方面敦促其继续工作,维护公司的正常经营,另一方面促使其补缴税款。既正确适用了强制措施,保证了依法惩治犯罪,又避免了因企业负责人被羁押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困难。
第四,对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实施共同犯罪的民营企业,依法从宽处理。在江苏A建设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及其经营者虚开发票系列案中,检察机关充分考虑涉案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上下游地位,依法区别对待。鉴于A建设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及其经营者虽然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虚开发票行为,但具有自首、坦白等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在虚开发票过程中没有偷逃税款,案发后均上缴违法所得、缴纳罚款,在犯罪中处于从属地位,属于应上游企业要求实施共同犯罪。经过教育,七家公司积极退赃退赔、认罪认罚,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从宽处理,帮助民营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维护企业员工就业和正常生活。同时,检察机关办理涉民营企业经济犯罪案件,注意保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秩序良性发展。对于严重破坏合法、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的陈某及其经营的三家上游公司以虚开发票罪依法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为其他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民营企业创造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问:首批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的意义都有哪些,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答: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类似案件时可以作为参照。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典型案例,也是持续开展检察官以案释法,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在检察环节落实“谁司法谁普法”的具体举措。最高人民检察院围绕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主题发布的典型案例,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取不同角度,彰显对所有经济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的司法理念。平等保护所有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检察机关秉持的重要司法理念。在黄某、段某职务侵占案中,检察机关通过追诉企业人员的职务侵占罪,制止不法分子把民营企业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当成“唐僧肉”。该案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职务侵占犯罪的有效追究,有利于纠正部分地方对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同类犯罪法律适用不准、打击不力的倾向。在吴某、黄某、廖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中,检察机关认真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相关要求。一是适用强制措施从宽。对能够主动配合调查取证,认罪态度好,没有社会危险性的两名从犯黄某、廖某,及时变更强制措施。二是量刑从宽。鉴于吴某、黄某、廖某有自首、坦白、案发后积极补缴税款、认罪认罚等情节,检察机关提出了从轻、减轻处罚的量刑建议。
第二,以案说法,引导民营企业合法经营规范发展。在上海A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刘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依法承担企业责任,履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定义务。员工是企业的财富,法律是经营的底线,唯有守法经营、关心关爱企业员工,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在江苏A建设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及其经营者虚开发票系列案中,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依法纳税、依法开具发票。如果偷逃税款、虚开发票,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国家税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企业依法缴纳税款,政府依法财政支出,共同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第三,提炼要旨,明确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的法律政策界限。涉民营企业案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较多,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的难度较大。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案例针对性强和阐释问题具体的特点,用简明扼要的典型案例指导类似案件的办理,为各地检察机关提供“参照标准”,以案释法,回应社会关切的复杂法律问题,统一司法适用标准和尺度。这对于确保同类案件法律适用的基本统一是很有意义的。这批典型案例通过基本案情、处理意见、指导意义的体例结构,展示了案件办理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办案理念和工作策略,揭示了蕴含其中的法律精神和内涵,回答了办理同类案件面临的疑难复杂法律问题,同时也让广大民营企业通过案例知法守法、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四,发挥检察建议作用,增强法律监督的社会效果。法律监督是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职责。检察建议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有效方式,也是扩大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黄某、段某职务侵占案中,检察机关围绕案件的办理,深入分析犯罪原因、安全隐患、监管漏洞,找准受害民营企业管理风险点和制度缺陷,运用检察建议帮助企业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受到企业的欢迎。各级检察机关都要结合办案,注重检察建议的充分运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公司、企业规范管理,依法经营。
第五,立足检察职能,营造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营造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这次发布的四个典型案例,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检察机关的办案实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理性平和的司法理念融入办案过程,使司法活动既遵从法律规范,又符合经济规律;既立足平等保护,又考虑特殊情形;既有指导作用,又有警示意义;既守护公平正义,又促进社会诚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最终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以此次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发布为契机,加强学习借鉴,勇于探索实践,努力为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问:这批典型案例公布后,最高人民检察院还有哪些后续措施?
答:下一步,最高人民检察院将针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整理发布多种类型的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案例,为各级检察机关提供办案指导。我们已在检察系统内部的“检答网”发布了这批典型案例,并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在办案中,进一步发挥职能,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特别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决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严格规范执法活动,保持执法标准的一致和统一,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行。各级检察机关都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政策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统一执法思想,做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既无不及,又无过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表明态度很重要,落实到具体办案中更重要。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地检察机关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发挥案例的指导作用,组织好对相关典型案例的学习借鉴,切实促进办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检察机关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任何时候都要严格依法,绝不能搞“法外开恩”“宽大无边”。要准确理解法律的原则精神,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其守法经营、有序发展,共同培育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