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是谁?
当法学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时,相信看到的是一双双疑惑的眼神。的确,对今天的法科生而言,与那些颇有知名度的当下律师相比,史良的名字可能更显陌生。毕竟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够把知识换成大把金钱的“大律师”,更容易成为法科生崇拜的偶像。
说来惭愧,我也是大学毕业后,从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中读到史良的,才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乃是一位女性。书中描述的史良温文尔雅而又坚毅果敢,读完总感到其身上散发出一种先天的法律人气质。如今方始明白:这种气质,其实早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就深深烙印上了大律师史良的身上。尊荣、不屈、勇敢、正义,这些品质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投射于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律师,熠熠生辉。律师之“大”,在于其“君子”气质。
史良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律师郑毓秀,不甘心当“汉奸”的“民主律师”韩学章,积极为“女权”奔走的朱素萼……她们铸法为剑,在“枪炮作响法无声”的战争年代里,奋力点燃民主、人权、正义的火光;她们人数不多,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显得闪亮珍贵。今天,当我们作为法治的后辈去追溯这些女律师的烽火故事时,读出的是一种基于坚定信仰的法治精神,一种对于善和正义的笃定追求。
客观地说,无论是在战争的舞台上,还是在法律的世界里,女性向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主角。抗战时期,法治的话语也气若游丝,那些学习法律的人遭遇的乃是真正的“最坏的时代”。但是,从四位女律师的身上,我们重新发掘了一种存活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法治精神,她们以百倍于男性的毅力,以法为剑坚守正义阵地。其风骨与节操,恰是今日我辈法律人践行法治的楷模。谦谦君子,气贯长虹,这一脉精神传存,不仅融于民族气节,更当弘扬于中国法治的传统。读一读她们的故事,当下的一些法科生就不会只是推崇韩国电影《辩护人》了。
最艰辛的时代,往往孕育出最坚硬的精神。纵观史良一生,横跨清末、民国和共和国三个时代,从大律师到七君子再到司法部长,人生角色的变化抹不去其君子品质。其实,战争从未让善与正义走开。抗日战争中最大的善和正义就是打倒法西斯,追求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回忆抗日战争中的那些法律人声影,我们看到她们肩负中国法律人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加入抗战洪潮,与祖国共赴灾难,同当祸福。
作为一名法学老师,我常常想:今天的法律课堂上,我们是否忽略了讲述中国君子法律人的故事?曾几何时,我们痴迷于倾诉苏格拉底献身于法的信仰,侃侃而谈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马歇尔大法官的政治智慧,下功夫讲解那些蕴含在精巧法治结构和机制中的奇闻逸事,可对“史良们”的故事提及不多。看似越接近法治的时代,法律人也可能距离君子越远。今天我们重新倾听史良对公平正义、民主进步、司法正义的呐喊,为的是找回中国法律人的君子气质。因为在我们的期待中,法律人首先应当是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