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2月17日讯 近日,来自北京团的8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北京市检察院,应邀参加了主题为“检察为民新体验”的视察活动。
“服务中心就是检察系统的‘110’”
“我们的检察服务中心打破了原来各院分别接听的三级呼叫模式,由北京市检察院统一接听、统一管理、统一回复,真正实现了全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人工接听。”北京市检察院检察服务中心正在当班的检察官赵倩向来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介绍该中心的情况。
早在2016年8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就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整合检察机关对外服务职能,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规划、统一职能、统一标准”的要求,规范信、访、网、电、视频“五位一体”的服务渠道,着力打造“一个窗口对外”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为方便群众跨区域表达诉求,北京市检察院还专门建立了远程视频接访室,解决偏远地区群众信访不便的问题,减轻了群众的诉求表达成本,引导群众通过远程视频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我觉得,检察服务中心就是检察系统的‘110’。”田春艳代表在视察后表示:“检察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有利于塑造公正权威高效的检察形象。我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服务中心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知晓度,强化群众对检察职能的认知;同时,要推动服务中心软硬件设施、人员业务素质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增强检察服务质效。”
赵倩介绍,检察服务中心在接听的所有来电中,94%的来电能够在首次拨打电话后解决问题,避免了反复致电的诉累。“检察服务中心的设立,是全面提升检察工作法治化水平和检察公信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应有之义。”赵倩说。
不起诉公开审查让公正看得见
随后,人大代表们又观摩了一起拟不起诉案件的公开审查。
该案是一起较为典型的邻里间因琐事发生的故意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主动自首后积极认罪悔罪,并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检察机关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且系初犯、偶犯,社会危害性不大,又具有自首、认罪悔罪等情节,拟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
据主持不起诉公开审查的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公诉部主任张文秀介绍,不起诉公开审查程序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不起诉决定的公正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参加公开审查活动,而各级人大代表也在受邀之列。
“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这项制度很有必要,既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也给那些社会危害小的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李勇代表长期从事特勤保安工作,他建议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对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的探索,完善相关工作程序。
打开“话匣子”放飞“金点子”
经过参观与观摩,人大代表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都认为这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实地视察检察服务中心、参与案件公开审查、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等环节,了解了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总体情况,并通过北京市这个“窗口”,也对全国检察工作的思路及部署有了直接感受。
“建议一定要用好三大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抗诉’的武器,巩固和健全以抗诉为核心的多元化审判监督体系,不断提升抗诉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确保抗诉质效。”高子程代表是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关注检察工作,“要强化检察监督,增强刑事执行环节的严肃性、权威性,从有利于恢复社会关系的角度,依法充分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和刑罚执行变更。”
秦飞代表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建议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主动担当作为,在每一起案件的办理中,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权利,更好地守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刘加军代表是来自一线的铆工专家,他针对当前不少围绕老年人的侵权案件,如诈骗、非法集资等,建议检察机关进一步严厉打击相关犯罪,要成为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坚强后盾;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普法教育和维权联动,更好发挥预防保护作用。
伊彤代表和班宇侠代表都关注公益诉讼。伊彤代表认为,人民群众在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都有新的更高需求、更高期待,建议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制度作用,拓宽案件线索范围,完善办理程序机制,通过一起起典型案件的办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班宇侠代表表示,要增强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认同感,最大程度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以此来推动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等工作;同时,也要格外重视为检察人员履职提供完备的安全保障。
“检察机关不能太内向,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媒体也应该多报道检察机关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徐滔代表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她建议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思考如何更加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要积极顺应融媒体宣传新形势,进一步全方位加强检察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