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21日讯 近期,事关头疼脑热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药价格上涨引发关注。记者发现,诸如扑尔敏、甘草片、罗红霉素、降压0号等销量极大的药品价格一路上扬,涨幅50%以上甚至价格翻倍都不罕见。据统计,相比2015年,很多常用药的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这让不少市民深感“吃不消”(11月20日《北京日报》)。
常用药价格一路上涨,市民倍感压力。但这还不算是很坏的结果,我们更担心的是,将来有些常用药很可能会直接买不到。
常用药上涨,焦虑的不仅是消费者,处在医药行业产业链中下游的成品药企同样“压力山大”。因为原料药价格猛涨,成品药企不得不提高成品药的价格,或者干脆不再生产一些成品药。
原料药价格上涨有多疯狂?举个例子,原料药扑尔敏,曾经在短短一个月内价格疯涨58倍。原料药企占着自己的垄断地位,肆意涨价,让成品药企苦不堪言,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我国成品药有约1500种原料药。由于审批严格,取得原料药生产资质的药厂并不多。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一旦原料药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就会有人蠢蠢欲动,最终导致价格暴涨。
客观地说,原料药企也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政府更加严格的环保治理以及对无序生产的管控等,都会提高原料药企的成本。不过,这种良性治理导致的成本上升是在可接受范围的,一般也就增加两三成的成本。假如原料药企只是把增加的两三成成本转嫁到原料药价格中,成品药企和消费者都是能够接受的。但原料药价格并不是增加了两三成,而是几十倍、上百倍地暴涨,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不难发现,垄断是造成原料药暴涨的根本原因。面对原料药垄断导致的价格疯涨,国家发改委并没有坐视不管。2017年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发布消息,对两家存在异烟肼原料药价格垄断行为的药企处以罚款共计44.39万元。去年,国家发改委还对外发布了《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进一步规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市场价格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但不管是处罚垄断原料药企,还是发布文件,起到的作用都很有限。比如,对两家垄断药企一共才罚款44.39万元,这点罚款对药企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再比如《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虽然是一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关于原料药价格整治的文件,但只是一份指南意见的文件,遏制违法涨价、恶意控销等行为的作用非常有限。
遏制原料药价格异常上涨,稳定药价,需要出台打击垄断的配套政策,并且对垄断行为严厉处罚。对不守规矩的药企,要加大处罚力度。不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就难以对违法者形成有效震慑。此外,监管部门还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药品价格异常变动时及时干预。当然,防止原料药价格异常上涨,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增加供给。对规矩的药企,要采取加大补贴、加大采购额等实质性措施扶持,实现药品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