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媒体一直在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提高经济报道的质量和水平。经过努力,国内经济报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报道在新闻节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类节目逐渐向专业化、服务型转变。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国内经济报道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一些报道就事论事,没有揭示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一些报道过于“官方化”,内容“大而空”,喜欢进行数字和专业术语的堆砌等。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得更为紧密,也使人们对经济的关注度更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内经济报道,不仅能够满足普通受众对国内经济信息的迫切需求,而且也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走出危机阴霾、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中国经济现状。因此,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改进国内经济报道,值得国内媒体研究和探讨。笔者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新闻中心长期从事国内经济领域的采访报道工作。在本文中,笔者将选取近几年国际台在国内经济报道领域的一些成功案例,简要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媒体应该如何改进国内经济报道。
一、强调全球视野,提高国内经济报道的影响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安倍晋三上台后日本推出一系列激进刺激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平稳渡过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发凸显。近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根据测算,2013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近30%。同时,中国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5 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 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超过5000 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策划和进行国内经济报道的时候必须放眼全球,以国际视角去观察分析国内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使报道更具影响力。笔者认为具体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 以国际视角解读国内经济现象及背后的本质
这要求媒体在解读国内经济现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做的报道会不会在国际上引起反响,会不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造成影响。此外,在国际经济形势出现新动态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发生时,也要考虑其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2013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并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国际台新闻中心在策划报道的时候,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李克强总理的发言,而是放眼到“克强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上。因此,记者采访了达沃斯与会的外国企业家,发回了录音报道《外国企业家热议中国经济发展“第二季”高度评价“克强经济学”》。这篇报道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克强经济学”的影响力之外,还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外国企业家对未来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的事实,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 以国际视角直面国内经济遇到的困难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样的环境造成了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媒体报道在直面当前国内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之一。2013 年,国际台新闻中心在策划相关报道的时候,立即联想到当时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这一重大国际新闻。虽然地方政府“破产”的案例在中国闻所未闻,但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的现象是否存在恶化的可能?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经济专家,从中国地方债务余额增速、用途以及中国与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等方面,向受众全面展示了中国的地方债到底有多大问题,与美国的问题是不是一样的,并从侧面向海内外传播了我国金融体系稳健安全的事实。
3. 以国际视角预判国内经济走势
经济报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报道中媒体应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判。这些经济发展规律不能只研究本国的发展规律,而脱离了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①
每逢国际金价、油价和股价波动的时候,国际台的经济报道都会把目光投向国内的这些领域,看看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国际视角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每次在解读重要经济数据的时候,我们同时也会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国际经济形势,来预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突出权威性,提升国内经济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一家媒体要具有权威性,必须在做好新闻报道本身上下工夫。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嗅觉,所做的报道要对全局有影响力;要有远见卓识、犀利准确的新闻解读和评论,要有一针见血、确有成效的舆论监督。② 经济报道也不例外。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信息源和采访对象两方面来确保国内经济报道的权威性。
1. 权威的信息源
人们通常认为,权威的信息源是党政机关。这就要求媒体和记者要和这些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能第一时间从他们手中获取权威的信息。在经济领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是掌握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部门。他们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相关的重要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此外,他们也会确定一定的媒体范围,半公开地发布一些相关政策。
长期以来,国际台与这些政府部门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络,双方的有关负责人会经常一起讨论如何做好近期重大经济问题的报道。国际台的采编部门也有多名经济领域骨干记者专门负责与这些政府部门的联络和采访报道工作,保证能在第一时间从这些部门获取权威的信息。
2. 权威的采访对象
在采访报道中,能够采访的对象很多。但是要保证一篇报道具有权威性,我们在选取采访对象的时候也要尽量选择权威的采访对象。
通常在采访的时候,记者首先会尽量联系政府高官,因为他们的言论代表了政府决策的风向标。另外在选择他们的言论时,也需要有一定技巧。比如,政府官员的表态比较含蓄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选择一些有观点性见解和有预见性展望的表态。其次,国务院研究中心、社科院等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也是我们在解读政府政策的时候优先考虑的采访对象。他们的言论除了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当前的国内经济现象外,同时也能探究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再次,企业界领军人物也是权威采访对象。他们的言论有时候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然,如果一篇报道能够同时包含以上几类采访对象,那么做出来的报道不但权威可靠,也更加全面。
三、拓展深度,增强国内经济报道的全面性
在做经济报道时,只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脉络和经济发展规律,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做出具有一定深度见解的经济报道。这样的报道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用解读方式挖掘国内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
我们在面对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们的表面,而是应该透过这些现象,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揭示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这样的经济报道才有一定深度。
面对每个月中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重要经济数据,如果我们在报道的时候,只是一一罗列数据的话,报道就会大而空,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也会大大缩减。国际台新闻中心在每次做数据报道的时候,重点并不是数据,而是数据背后反映出来的本质。假设上个月CPI 增速放缓,那么报道重点就是:为什么CPI 增速会放缓,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个月或下半年增速会呈什么趋势,全年的增速目标可否实现等等。
2. 以系列报道多角度全方位拓展深度
系列报道,是指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做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③ 在做经济报道的时候,单靠策划一两个零散的选题难以做出深度。在策划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如何使选题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用规模效应来拓展报道的深度。
2014 年过半,国际台新闻中心推出了“把脉中国经济”系列报道,以盘点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这组报道每天一期,已经持续播出了十期。报道选取了宏观经济、实体经济、外贸进出口、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中国经济热点领域分别进行报道。这几个主题看上去相对独立,但是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以组合的方式播出,不仅使整个报道显得更加系统和连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报道的深度,提高了传播实效。
四、增强国内经济报道的贴近性
经济问题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在做国内经济报道的时候如何把专业性的内容做到通俗易懂,让受众能够接受,是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做报道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把重大的主题和群众的日常感受结合起来,多运用案例来展现经济发展原理,多一些细节描写,少一些专业术语和抽象概括。
1. 从报道视角上体现贴近性
按照过去的思路,一般认为做经济报道只需要有政府官员和权威专家的表态就足够有说服力。但事实上,这样的一种方式并不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而且宣传的用意过于浓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普通大众越来越关注当前的经济状况,他们对经济信
息的获取越来越迫切。所以,媒体在做国内经济报道的时候,不能只盯着国家大的经济成就,以及党政机关部门的工作成就,而要把视角放到普通大众身上,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此同时,再从他们的视角看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从“民生”谈“国计”,“大”题“小”作,从而使经济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也使经济报道更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④
2012 年,国际台新闻中心接到一项盘点十年经济成就的报道任务。记者在操作这个选题的时候,从一个小人物陈鹏飞入手,讲述他如何在十年的时间里,从去海外留学就业,到金融危机后回国创业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展现这十年来中国经济从快速发展到受金融危机重创再到重新复苏保持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小人物名不见经传,但真实生动,他的故事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向受众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十年。
2. 从报道形式上体现贴近性
过去,媒体做国内经济报道的时候通常喜欢用“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喜欢用一些夸夸其谈的词,比如“成果丰硕”“突飞猛进”等。这种表达方式空洞枯燥,在传播的时候容易起到反作用,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当前,随着受众意识的加强,在做国内经济报道的时候,媒体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水平,除了真实准确之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也日益成为追求的目标。比如将“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国内经济报道目前颇受欢迎,这种方式可以将复杂的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受众的兴趣。⑤
再以上面提到的那篇中国经济十年的报道为例。这篇报道的题目是《“信心让我回到中国”——个人与中国经济十年》,报道一开头就写道:“在北京一个IT 企业‘扎堆儿’的地方,一家名叫‘点睛创科’的小型企业‘隐身’于一片写字楼中。这家以开发推广最新3D 技术而在业界小有名气的公司,是由陈鹏飞和朋友开办的。”整个报道的场景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场景,而且报道语言直观生动,使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五、运用平衡原则,提升国内经济报道的可信度
“平衡”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最早源于西方新闻界。中国新闻学者孙旭培结合我国新闻报道方法的演变,于20 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概念。他指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⑥ 笔者认为,在做经济报道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平衡原则。
一是在做成就报道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做今年政府“微刺激”政策的报道时,我们肯定了政策取得的成效,即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数出现积极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即上行的态势还不稳固,房地产的下滑对保持上行势头造成了很大压力。
二是在做观点性报道的时候,要兼顾两种不同意见特别是相左的意见。比如:在做资源价格上调的报道时,我们并没有只站在政府的立场阐述涨价的益处,而是同时照顾到了民意,反映民众的呼声和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与20 世纪90 年代交替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经济上的优异表现,西方国家的涉华论调出现了一个新动向,即盛赞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主宰者”地位。这种舆论的盛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一些媒体乐于把国外“夸”中国的声音摘编并放大,而事实上这种声音是片面的。西方也有不少批评“中国模式”甚至炒作“中国威胁”的声音。对于这些,我们媒体也应该进行报道,以使国人认清西方的本性。
总之,无论西方媒体“捧杀”或者是唱衰中国经济,我们都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予以反驳纠正,让受众认识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六、结语
一直以来,国内经济报道在国际台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新闻中心,培养了一批长期从事国内经济报道的骨干记者。他们多年来围绕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民生经济等重要议题,以及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台的国内经济报道掀起了一股改革创新的热潮,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实效。今后,改革创新的步伐将继续加快,力争使国际台的国内经济报道真正做到具有全球视野,突出权威与深度,更加贴近受众需求。
注释:
①杨振武:《关于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的若干思考》,《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论文集》,学习出版社,2009 年,第5 页。
② 老树皮:《媒体的权威性》,2013 年5 月, h t t p : / / b l o g . s i n a . c o m . c n / s /blog_53a53ebe0102e9if.html。
③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68376.htm?fr=aladdin。
④胡韬等:《人文关怀是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必然使命》,《传媒时代》2010 年第12 期。
⑤胡韬等:《人文关怀是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必然使命》,《传媒时代》2010 年第12 期。
⑥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年,第237 页。
来源:《国际广播影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