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1-88812358
鲁网 > 首页 > 法制频道 > 社论评论 > 正文

今冬空气污染为何异常严重 环保部部长给出原因

2017-01-09 10:44:00 来源: 法制网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1月7日,北京市政府发布消息称,从这一天的20点起解除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而这也是北京市实行空气重污染预警制度以来预警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时间长达9天。事实上,在跨年污染之前,2016年的12月16日至21日,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广大区域还曾经历了一次比这次跨年污染污染程度更高的污染过程。
 法制网记者郄建荣

  1月7日,北京市政府发布消息称,从这一天的20点起解除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而这也是北京市实行空气重污染预警制度以来预警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时间长达9天。事实上,在跨年污染之前,2016年的12月16日至21日,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广大区域还曾经历了一次比这次跨年污染污染程度更高的污染过程。

  据有关部门统计,加上这两次污染,2016年11月以来,京津冀区域共发生了7次空气重污染。如此频发的空气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更让公众感觉空气污染“越来越重”。

  1月6日晚上8点,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如约准时出现在环保部的多功能厅,他要通过媒体告诉社会为什么今冬的空气污染如此严重?空气污染治理为什么遇阻?环保部又将采取哪些新措施解决冬季空气污染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陈吉宁告诉媒体,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

  我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与以往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来的格外早。9月下旬本应是华北地区秋高气爽的季节,然而,从这个月的下旬开始,雾霾就开始来袭,“十一”七天长假,北京的天空要么下雨,要么空气污染。进行采暖季后,雾霾污染更是来势凶猛,在2016年16日至21日的污染过程中,空气AQI(空气质量指数)曝表的城市不下十个;在刚刚结束的跨年污染中,北京市在1月1日至3日三天AQI两次曝表。

  针对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特别是2016年16至21日那次重污染过程,环保部的研究机构以及一些权威专家不断地给出他们的分析和看法,他们认为,尽管进入采暖季后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频繁,但是,空气质量整体在改善。

  1月6日晚间,陈吉宁也带来了多幅图片,“这是京津冀2013年到2016年四年间每天的空气质量情况。绿的就是优良天,颜色越深、紫黑色就是重污染天。” 通过非常形象的图表,陈吉宁指出,从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开始,到2016年空气质量向好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他说,根据环保部的统计,2016年北京PM2.5浓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3.1个百分点。“这是北京这几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陈吉宁透露,空气质量改善不仅出现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也是一样。

  据陈吉宁介绍,与2013年比,三大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改善的幅度大约在30%左右。“全国层面上,我们统计了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陈吉宁说:“这个改进是实实在在的。”陈吉宁将我国改善速度与发达国家也做了对比,他说:“在同一发展阶段,我们改善的速度比发达国家还要快一些。”

  2016年冬季没有改善影响公众感受

  经历了最近发生的两次超强空气重污染,公众的心理脆弱到了极点,专家有关大气质量改善的说法自然令他们不能完全接受。统计数据与公众的感受出现矛盾。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这么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问题到底在哪里?京津冀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陈吉宁提出的这些问题无疑也是公众最关心的。陈吉宁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陈吉宁坦陈,跟2013年比,冬季空气质量有改善,但是2016年冬季与2015年比没有改善。

  陈吉宁的这些说法不仅完全说服了公众,更让公众明白了感受与数据统计出现不一致的真实原因,它就在于,2016年与2015年比“甚至没有改善”。

  “从全年看,我们是在改进,有实在的进步,但是如果单独看冬季,进步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进步。”陈吉宁清醒地指出:“老百姓是不满意的。”他指出,环保部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快解决冬季问题。

  负“重”前行令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小

  对于空气质量没有改善的原因,陈吉宁也给出了他的分析:“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些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到了冬季之后,进入供暖期,我们的措施还很不够。”陈吉宁说,原因在于,中国的环保事业特别是环境质量改善一直在负“重”前行。

  就负“重”前行,陈吉宁指出:“中国今天的环保工作、环境质量改善,是处在一个负‘重’前行的阶段。”他特别强调,这个重是加引号的重。在陈吉宁看来,我国的环境质量是“在一个非常高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进行改善。”他说:“环境质量改善得快,就要加快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样才能轻装前进。但是这么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说降下去就降下去。”陈吉宁说,污染物高排放的背后有经济和社会因素。他所所说的经济因素是指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偏重,社会因素则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非绿色的生活方式。陈吉宁所说的非绿色的生活方式包括家庭供暖房间温度过高,机动车过大等。

  至于京津冀区域环保所背负的有多“重”,陈吉宁也拿出了数据。他指出,京津冀周边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河南等6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同时,6省(市)涉气排放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到40%。其中,钢铁产量3.4亿吨,占全国43%;焦炭产量2.1亿吨,占全国47%;电解铝占全国38%;平板玻璃产量1200万吨,占全国33%;水泥产量4.6亿吨,占全国19%。陈吉宁说,除了这些外,还有排放氮氧化物的一些化工产业,其中,原料药产量占全国60%,农药产业占40%左右。此外,煤电占27%,原油加工占26%,机动车保有量占28%。

  陈吉宁认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是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改善的难点。

  负“重”加变暖使得隧道愈发的窄

  2016年的冬季是个温暖的冬季,在北京数九天不仅没有冰上走,甚至不用戴手套也可以随意“出手”。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陈吉宁说,全国的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高了2.6度,北京偏高1.6度。陈吉宁认为,极不利的气象条件使得本来就“狭窄的隧道变得更窄。”

  陈吉宁认为,由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严重偏重,再加上极不利的气象条件,使得京津冀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的“隧道”到了冬季变得越来越窄。

  不难想象,一个人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袱要过一条并不比他的包袱宽多少的隧道,能过得去吗?过得能顺畅吗?在陈吉宁看来,今年冬天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之难就是如此。

  陈吉宁说,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冬季问题,“这几年下来,冬季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他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冬季强化措施还不够。第二个是,冬季的气象条件变化比想象得要更困难、更复杂、更不利。

  “去年5月份,我们曾经预测到今年冬天会比较困难,启动了京津冀强化措施,出台专门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强化方案。今天回过头看,我们感到隧道变窄的速度快于污染物减排的卸负速度。”陈吉宁指出,这几年连续下来,冬季气象条件变得越来越差,超过了卸负的减排速度。陈吉宁认为,这就是冬季污染重的问题所在。

  要解决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问题,必须对这一区域过重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进行调整,“这样的结构调整,涉及复杂的社会因素,需要一个过程。”陈吉宁说,大气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他指出,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的洛杉矶,空气污染他们都是用了20年到40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们会比它们更快一些。对大气污染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几次重污染天气就失去信心。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陈吉宁说:“要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才不会无序的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法制网北京1月8日讯

今日推荐山东媒体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