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行动传递法治温暖
法制网记者 周斌
7月30日上午,61岁的杨彦萍律师安顿好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再次踏上“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的新征程。当天,她从湖北武汉启程,赶赴服务地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多年前,杨彦萍作为“1+1”志愿者律师,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服务过2年。她克服当地常年湿热、住宿条件差、蚊虫多等困难,全身心投入法律服务,“家事公事天下事,有事就找杨律师”,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不让自己后悔的事,做老百姓欢迎的事,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对于再次主动申请去一线,杨彦萍对《法制日报》记者如是说。
自2009年“1+1”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一批又一批像杨彦萍这样的律师,放弃原本丰厚的收入,抛家舍业,来到律师资源匮乏的落后贫困地区,在艰苦甚至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奉献。
据统计,9年间,1100多名“1+1”志愿者服务中西部390多个贫困县,办理法援案件6万多件,化解社会矛盾上万起,开展普法宣传和法治讲座2万多场次,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9.8亿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薪火相传
在“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1+1”志愿者律师郭二玲的故事曾深深感动这片大草原。
儿时因意外失去双手的郭二玲,靠着坚韧的意志完成学业。2010年,当得知“1+1”志愿者行动后,她毅然报名,并毫不犹豫地在“服务期限”一栏中写下:3年。
在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郭二玲租住在一间没有窗户、卫生间、洗漱设备的小房间里,顶着酷暑严寒,整理调查笔录,撰写法律文书。夏天,每周去街头公浴洗次澡;冬天,冰水搓洗衣服,磨破残肢。
但郭二玲从未退缩。她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帮扶贫弱伸张正义。
田老汉因车祸住院,无依无靠,肇事者又不露面。得知情况后,郭二玲立即赶到医院,买来饭菜,留下200元钱。之后,郭二玲多次找到肇事司机,督促其先行支付医疗费,继而通过诉讼调解,为田老汉争取到全部治疗费和赔偿金。田老汉出院后,拄着拐杖来到法律援助中心表达感激之情。
2013年的一天,安徽律师陈贤在网上看到郭二玲的事迹,感动不已。当时,她暗暗许下誓言:要成为一名如郭二玲一样的志愿律师!
一年后,陈贤如愿以偿踏上了“1+1”志愿者之路,来到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成为安徽首位援藏女律师。
强烈的高原反应、鼻子过敏时常出血、语言不通……困难没有阻碍陈贤前行的步伐,她彻夜不眠为当地政府审阅合同,不厌其烦疏导信访案件,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竭力做到哪里有法律需求,就出现在哪里。
好几次,藏族同胞将信将疑把案子交给她办;每一次,她都用公正办案打消同胞的顾虑。“我要用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告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法律是不分民族的,法律面前只有公平正义。”她说。
陈贤被郭二玲的事迹所打动,而很多人又何尝不是被陈贤的事迹所打动,投身到“1+1”志愿者行动中。
北京律师党莹、辽宁律师董淑平、湖北律师王忠线……越来越多的律师加入“1+1”志愿者行列,奉献青春,抒写精彩人生;他们的感人事迹,为当地群众所传唱。
今年,又有140名律师志愿者以及98名大学生志愿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奔赴中西部140个县开展“1+1”法律援助工作,服务当地法治建设。
恪尽职守
21岁的刘某在建筑工地摔伤,致瘫卧床。面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在外地等难题,“1+1”志愿者律师马兰迎难而上,经过调查取证、工伤认定、仲裁调解,最终帮助刘某顺利拿到71万元赔偿金。
那年大年三十,刘某父母给回家过年的马兰打来电话说,家里杀了头猪,过年后一定来家里吃顿腊肉。
自2010年参加“1+1”志愿者行动,8年来,马兰“马”不停蹄,走戈壁,上高原,入佤寨,进苗乡……群众对马兰的称呼也一变再变,从甘肃的“山丹花”到西藏的“格桑花”,从回族同胞眼中的“马兰花”到佤族同胞心目中的“娜兰花”,而一成不变的,是老百姓真挚的感情。
“马”不停蹄的不仅仅是马兰一人。办案、普法、调解、接访,在法律资源贫乏的受援地区,一批又一批“1+1”志愿者律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努力为群众提供及时优质的法律服务。
今年34岁的河北律师雷青霞,从2015年起连续4年参加“1+1”志愿者行动,服务地均在甘肃省偏远地区。
甘肃肃北县地处戈壁,这里的老百姓对法律援助很陌生,遇到纠纷大都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于是,雷青霞从法治宣传做起,2年时间走遍了肃北的每个村庄,进行法治宣传和讲座50多场;利用节假日走进农牧民家中,了解法治需求,解答法律咨询。
有一次,一村民帮人盖房子时不慎坠落死亡,死者家属准备抬尸上访。夜里9点,接到电话的雷青霞立即赶到现场,讲法律、讲道理、讲人情,经过5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平息了这起激烈的冲突。
不舍离去
为什么要去,为什么要留?这是很多“1+1”志愿者律师被一遍又一遍问到的问题,也是志愿者律师服务期满时,最纠结的问题。
郑茂冉在伊吾县连续服务了6年。头两年,书记、县长直言不讳:“郑律师,你不能走,伊吾人民不会让你走。”后来,不好意思再直接开口,就用“攻心”术,一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唱得柔肠百转,让人欲罢不能。
那些农民工朋友听说郑茂冉要走,连拉带拽把他“请”到简易工棚,围着木板拼凑的桌子,几碟小菜,一句“兄弟,你走了,今后我们有事找谁去”?让他难说拒绝。
群众的朴素感情,是对志愿者律师最大的褒奖。
“当看到那些绝望、无助的老百姓找到我,又因为我的帮助让他们最终露出笑容的时候,我觉得我尽心尽力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图的就是他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面对他人的不解,陈贤这样回答。
她把在服务中感受到的快乐和幸福,每天电话与丈夫分享,最终成功将丈夫曹旭“拉拢入伙”。曹旭、陈贤夫妇成为“1+1”志愿者行动中全国唯一一对律师夫妻。
为什么选择一续再续?马兰也常常扪心自问。一个声音告诉她:如何衡量一名律师的价值,要看他为百姓做了什么,要看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或许,这个场景回答了很多人的疑问——
周某身患癫痫,丧失行动能力,丈夫却另结新欢提出离婚。看到一纸诉状,周某母女抱头痛哭,不知如何是好。郭二玲一次又一次来到周某娘家,带来吃的,并给予心灵的慰藉。同时,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周某争取到2万元生活费。周某母女感激不尽。
一天,郭二玲去看望周某母女。临走时,周某母亲抱出两个西瓜,执意要送给郭二玲。郭二玲心有不忍,催促驱车离开,不料老人踉跄着追出100多米,一个西瓜滑落在地,仍抱着另一个西瓜继续追赶。郭二玲只好叫车停下接过这份“沉甸甸”的礼物。
车走远了,老人还站在村口,远远地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