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作为重要的小学语文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儿童文学化呼声越来越高。以目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小学一到六年级课文中,儿童文学作品共317篇,其中童话作品44篇。这些童话作品,除了一部分保留了作品的完整性之外,有的注明是经过改写或改编的,是原著的简缩版或变形版。在这个过程中,原著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难免流失。如何在被改编或改写过的童话文本中引导学生透过文字,透过文学形象去“看见”童话中隐藏的本质性意义,如何利用这样的内容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眼,同时收获美的思考,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颇有难度的考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看一眼”,首先自己要具备“深看一眼”的能力。
以安徒生的童话名篇《丑小鸭》为例。这则童话历来被看成是一个励志作品,多数的解读文章都停留在只要努力奋斗,丑小鸭也能变成天鹅这个层面上。其实,这是一个关乎自我认知的童话,是一个追问“我是谁”的童话。“在一个春天,我扑起翅膀往湖边飞去,我飞向那些美丽高贵的鸟儿时,看到镜子似的湖面上倒映着自己的影子!我这时才知道,原来我本来就不是一只丑小鸭,我本来就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啊!”生为天鹅,却一直误以为自己是一只丑陋的鸭子,这是因为小天鹅自出生起,对自己的认知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直到有一天,透过湖水这面镜子,它睁开了自己的眼睛,第一次“看见”自己。小天鹅的自我与湖水中镜像在刹那间融合,真实的自我构建了起来。“我是谁?”这一问题终于在自己“看见”自己时有了答案。
丑小鸭不是变成了天鹅,而是通过打开心灵之眼“看见”了真相,即正确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的真正发现与判断,而不是来源于外在眼光对自己评判的被动接受。可以想见,安徒生《丑小鸭》这一主题的被“看见”,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唤醒,对于他们自我认知的正确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比“有奋斗就有成功”的主题,意义更为重大。
叶君健先生翻译的《丑小鸭》全文共5653字,而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28课改编后的《丑小鸭》只有426字。要在不足原著十分之一的文字里呈现原著所表达的主题及思想情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要摈弃惯性思维和固化观念,追求有深度的导引与启发,不能简单地将儿童文学作品理解为“小儿科”,只在表层挖掘一点点粗浅的意义。遗憾的是,在关于《丑小鸭》的各种教学实录里,大多只是停留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层面上。由此可见,对儿童文学作品“深看一眼”是多么重要。而儿童,正如加拿大儿童文学理论家培利·诺德曼所说,他们只是审美经验缺乏的人,绝不是审美能力低下的人。
(作者:张战,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