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渐淡去,一些亲朋好友来电抱怨,节日食品买太多了,根本吃不了,现在冰箱里的鸡鸭鱼肉满满当当,瓜果饮料也剩下不少,发愁得不知道该如何消化这些东西。他们说,今后过节再不这样购物了,应该吃多少买多少,省钱又健康。
剩余食物难处理
正月初八上午,笔者来到大同市灵丘县的亲戚家。闲谈中,亲戚告诉笔者,自己长期在外地打工,到年底也挣了一些钱,心想着过年了,难得和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定给家人过一个快乐、富足的春节。所以到市场上买回了许多鸡鸭鱼肉,把一个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另外还买了一整只羊,因为冰箱放不下,就存放到邻近的朋友家,啥时吃啥时去取。考虑到平日和两个孩子相处的机会有限,又买了好几箱饮料和水果。从年前吃到现在,冰箱中的东西并没吃下去多少,一只羊也只吃了一条腿。他无奈地告诉笔者,十五过后他和妻子又要外出打工了,这些东西不知该如何处理。
正月初九,笔者应同学卢先生邀请来家做客,一进门卢先生就坦言,今年准备的食物太多了,邀请你们来,就是为了突击处理剩余的东西,坏了就可惜了。卢先生一家四口人,今年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孩子都答应回家过年,高兴的卢先生提前买回了一整箱带鱼,还有4只土鸡、20多斤羊肉,炸丸子、做烧肉……准备得很是齐全。哪料孩子们回来后一直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在家呆的时间少之又少,一共也没在家吃几顿饭,买的这些食物几乎没有怎么动。昨天孩子们都上班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卢先生看着那一盆盆的生肉、熟肉直发愁,只好请同学们过来帮忙消化。
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学也笑着说,她一家三口人,女儿在外地读研究生,本来说好过年尽量少买吃的,现在超市、商场节日都在开门营业,随时都能买到。可到买的时候就管不住自己了,各种肉食买了一冰箱,还扛回了4箱水果饮料,如今女儿返回学校了,王女士和丈夫望着冰箱里满满的食物愁眉不展,这要到啥时候才能吃完。直嚷嚷说今年花钱买了个教训。
理性消费是关键
为何节日在舌尖上的浪费现象难以遏制?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一些群众的价值观错乱,是造成舌尖上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少人是从物质匮乏年代过来,现在腰包鼓了,生活富了,片面地认为,过年和家人团聚,就是为了吃好、喝好、玩好。便在吃上大花心思、大把花钱。其二、缺乏理性消费观念。有的人为了给常年在外地打拼的子女准备丰盛的食物而大买特买;也有不少人在节日购买食材时,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特别是春节,似乎自己家的年货备得多才能证明自己家今年过得好。其三、社会的宣传教育欠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狠刹奢靡之风,党风政风的变化也影响和带动着民风的转变,许多群众开始自觉地抵制起了“舌尖上的浪费”。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些地方勤俭节约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群众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熟视无睹。
节俭是一种从不会过时的文化,因为它代表的是尊重自然、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笔者建议:一是从社会层面上讲,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宣传文明节俭的观念,让群众自觉抵制节日“舌尖上的浪费”。二是从群众个人角度讲,要自觉加强文明意识的养成,时时自省,善意提醒,主动抵制“舌尖上的浪费”,为营造崇清尚俭的良好社会风气献计献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群众加强读书学习,丰富心灵,提升自身素质。
无论是新春佳节还是其他传统节日,一家人坐在一起,唠唠家常,品品美食,谈谈感想,拜拜亲友,讲究的是心情,体味的是欢乐,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美味佳肴,达到舌尖的满足。因此,应该远离奢侈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