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查 早调解 护稳定 迎国庆”专项活动系列报道】
鲁网9月20日讯(记者 李晨)高密市不断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认真学习发展“枫桥经验”,将其“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这一核心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办法律服务诊所,以此为平台,综合法德大讲堂、品牌调解室、警民联调室、诉调对接室等功能室,构建公、检、法、司、信等多部门联调、联动运行机制,总结推行“六诊工作法”,并综合施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接诊”法。“接诊”就是法律服务诊所的成员轮流坐岗,接待群众,提供服务。特别是对待初次前来咨询的群众,突出抓早、抓小、抓苗头,“接诊”人员及时给予答复,不拖拉、不含糊,即接即办,决不让当事人空跑两趟腿;当场不能办结的案件,“接诊”人员根据案件性质进行登记造册,引导给村(社区)法律顾问,对案件进行跟踪化解,直至销号。全市规划培育孵化15处个人品牌调解室,已建成5处,日前挂牌服务的韩峰“老兵调解工作室”,已现场接待群众咨询35人(次),协助办理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10件,现场调解5起,满意率达100%,“有纠纷找韩峰”已经牢牢地印在群众心里。
二是“约诊”法。就是当基层群众遇到急需解决的纠纷和问题,不能当面求得调解员、法律顾问帮助时,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约诊”,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律师、调解员,提供“精准”服务,把法律服务和问题解决的实惠送到群众心里。夏庄镇某村72岁的门建业老人因为与本村邻居有6万元钱借款纠纷,对方多次以“不常在家”为借口躲避调解,于是门老汉就想到了“约诊”请求调解。接到诊情后,法律服务诊所直接到村上门依法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法理结合,终将借款纠纷调解成功,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三是“巡诊”法。巡诊就是全方位、多轮次的“巡回摸排”辖区内的不安定因素。法律服务诊所根据日常排查掌握的情况,巡回参与邻里纠纷、突发事件的疏导、化解,并梳理收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不安定因素信息,对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按照轻重缓急,逐一“巡诊”化解。今年来,河崖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凤调愈顺调解室”,认真组织司法所人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法律服务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法律服务,先后开展“德法大讲堂”“法律援助在行动”等活动20余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工作人员进社区、入村庄,走家串户搞好“巡诊”服务,累计走访群众680人次,发放法律服务手册2200余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法律需求。
四是“听诊”法。向村(社区)群众公开法律服务诊所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全天候接听群众的来电咨询,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及时疏导群众“心结”,热线“听诊”极大地顺畅了群众反映自身诉求的渠道,很大程度上为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热线电话开通以来,平均每月接听法律咨询380余次,既听到了群众的心声,又了解了社情民意。同时,鼓励人民调解员积极为村(社区)调解微信群扩容增员,扩大普法宣传队伍,到目前累计推送以案释法信息120条,辖区内调解微信群的调解员、志愿者达到100多人。
五是“义诊”法。借助人民调解工作中队的力量,利用集市、节会、大型公益活动以及社区会议、村居议事会,广泛开展普法宣讲、法治文艺演出和专题法律咨询服务。组织调解团队深入到一线,组织开展“百场”普法宣讲活动,不断提高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义诊”法律服务宣讲能力和水平。半年时间,累计开展普法宣讲45场、法治文艺演出75场、专题法律咨询服务24场次、发放宣传材料3500余份,进一步提高了公开“义诊”的服务质量,将法律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六是“会诊”法。“会诊”就是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集体会商解决。由法律服务诊所牵头,召集各部门业务专家、行家里手、村居干部和社会乡贤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专门“会诊”,凝聚众人之智,依据法律之威,使这些问题得到有理、有据、有力、合法地彻底解决。将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同时采取公开听证的办法,让专业人说专业话、办专业事,让乡贤能人的威望和行业专家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化”。今年来,共召开公开听证会18次,“会诊”疑难复杂案件25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推行“六诊工作法”以来,群众来访、矛盾纠纷、法律咨询以及涉法涉诉案件都会根据专家对案件提出的法律“诊断”,按照专家给出的法律“处方”,无缝衔接交办“就医”,实现“矛盾纠纷+法律顾问专家+人民调解员+村(社区)干部”链条式精准相扣,多元化、多层次、多点位事前、事中和事后服务,更大程度的使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法律服务诊所“法律管家”们的及时把诊号脉,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