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18日讯 “大排查 早调解 护稳定 迎国庆”专项活动系列报道
活在人世间,岂能无烦恼?相邻、赡养、借贷、继承等纠纷事无巨细,都会让群众心生纠结、烦扰。面对“一地鸡毛”、“挠头皮的事”,有这样一批“和事佬”,为百姓解“疙瘩”、锔“锅盆”,以“磨破鞋底磨破嘴”的执著让当事人握手言和、泯去怨仇。他们,就是奔走城乡的“人和”专职调解员——群众心中的“挑灯人”!
狗咬死了鸡:小事不小
“在常人眼里都是些鸡毛蒜皮,在当事人心里却像塌了天,我们必须钻进群众心里,把他们的小事当成天大的事,做到举轻若重!”峄山镇专职调解员刘金花之所以这样说,缘于一桩“狗咬鸡”的邻里纠纷。
峄山镇贺某与徐某两家原本是好邻居,最近却结了小“疙瘩”。贺某认定徐某家的狗咬死了自家的鸡,而徐某坚持自家的狗从来不咬鸡,对方没证据。双方争执不下,大有拔剑弩张之势。
村里矛盾纠纷网格员将这一信息报到峄山镇司法所,该所立即安排专职调解员刘金花等人到村入户调解。经查,贺某要求徐某将狗拴牢或处理掉,徐某则要求贺某将鸡圈养,不得进入别人家的院子。
通过依法依理依情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贺某放弃了经济赔偿要求,并同意加固鸡舍,不再任由自家的鸡进入别人家的院;徐某则承诺将自家的狗拴养。就这样,双方握手言和,又成了好邻居。
谈到这起纠纷,邹城市司法局峄山司法所所长贾祥华说:“这起矛盾纠纷之所以彻底化解,网格信息员及时排查上报是基础,专职调解员靠上调处是关键。否则就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那样的话,化解的成本就大了,这样算来,小案不小啊!”
抱遗像讨说法:人命关天
大束镇袁某看管工地时意外摔倒死亡,其家属因情绪悲伤,加上雇主王某经营不善拖欠死者多年工资,在多次联系雇主无果后,便抱着遗像到镇政府讨说法,并表示如不给个说法就“停尸闹访”。
该镇司法所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专职调解员跟进调解:一方面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向其介绍了雇主经营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向雇主详细解释相关法律,引导其换位思考。经过持续多日的调解,雇主王某终于同意支付所欠死者的工资,并依法达成了死亡赔偿协议。
荣获“全国模范基层司法所”的大束司法所长刘祥亮说:“自从配了专职调解员,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少大案难案调解起来容易多了。”
“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唐村司法所长卓健最多一年曾调处死亡纠纷8起。对调处这类案件,他深有感触:“人命关天,入土为安,如果靠不上调处,任其发展,就会越拖越被动,后果不堪设想!”
拆除堵门的老宅:验证调解流程再造效力
邹城市司法局以市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为龙头,实行“排查—调处—分流—评估”调解流程再造,在市信访局、法院,市司法局设立了访调、诉调对接工作室,安排专职调解员坐班,及时调处送上门的矛盾纠纷。
唐村镇孙某在征得村委会同意后翻盖房屋,但因邻居的老宅挡着大门,没了出路。孙某多次请求村委会催促邻居拆除老宅,但直到新屋翻盖完工,老宅仍未拆除。眼看盖好的新屋不能入住,孙某便到市信访局上访。
访调对接工作室得到这一情况后,专职调解员一边安抚孙某情绪,一边向市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报告。该中心核实信息后,立即指派唐村司法所专职调解员进行调处。
经查,老宅主人一直在外地打工,一时无法赶回。通过反复向老宅主人讲解相邻关系法律知识,老宅主人终于同意马上回村拆除老宅;孙某则表示愿意等老宅拆除后再入住新屋。经过评估确认,该案彻底调结。
“通过调解流程再造和访调对接,让专职调解员居中化解矛盾纠纷,更超脱、更让人信服,专职调解员发挥懂法、讲法、用法的专业优势,化解了不少信访案件,为解决信访案件开辟了新通道。”市信访局副局长段绍洲如是说。
遗产继承:协作联调让难事不难
邹城市司法局将辖区16个镇街划分为4个矛盾纠纷调处协作区,遇到跨辖区或“急难险重”案件,市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指派协作区内的专职调解员联合进行调处。
钢山街道张某因公公20万元抚恤金分配不公,与其婆家姐弟3人产生纠纷。公公生前将其名下的一处房产赠与孙子(张某的儿子)名下,公公去世后姐弟3人在没通知张某的情况下,就将20万元抚恤金进行了分配。
张某得知后要求姐弟3人归还自己应摊的那份。但姐弟3人以父亲的房子已归张某儿子名下为由,不同意张某再分摊抚恤金。张某则认为房子是公公赠与儿子的,与分配抚恤金没有任何关系,坚决要求钢山司法所为自己讨回公道。鉴于4个当事人不在一个辖区,钢山司法所向市矛盾纠纷调处指挥中心进行报告。
该中心指派钢山、大束司法所集中专职调解员进行联合调解。经过连续多天的调解,姐弟4人最终达成了和解与抚恤金分配协议。
全市32名专职调解员到岗一个月来,按照“人和”调解流程再造要求,积极开展“访调”、“诉调”、“警调”等对接工作,简化优化调解流程,把最快、最优的调解送到群众家门口,共调处矛盾纠纷75起,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26人次,其中仅峄山司法所就调处轻伤、赡养等矛盾纠纷12起。如今,在峄山镇村村都知道有“专职调解员”这么一支队伍,“与其走四方奔波,不如进一门调解”正成为社会认同,“摊上难事找调解”正成为广大干群的首选和自觉。
专职调解员
这些群众心中的“挑灯人”这些“鞋帮上沾着的泥巴”的“乡土调解专家”奔波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千家万户倾情解除百姓忧愁奋力撑起全市和谐稳定的朗朗晴空。
记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