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记协发布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72件,二等奖116件,三等奖185件。同时评出的还有长江韬奋奖,长江、韬奋系列各10位获奖者。
本次评选中,我省12件作品获奖,一等奖1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7件。其中,大众日报的文字消息《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荣获一等奖,大众日报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民生视角看中国制造——来自威高集团的样本观察》,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专题《铝老大“减重”》、电视新闻记录片《大河流日夜》、广播新闻访谈《同唱生态歌,共护幸福河》荣获二等奖;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的融合报道《有“棚”自远方来》,山东广播电视台的舆论监督报道·广播评论《为担当者担当 打破“洗碗效应”怪圈》、重大主题报道·电视系列报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金秋时节话良种》、国际传播·电视新闻纪录片《脉动泰山》,济南日报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603枚红手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洪文和叶家坡村的故事》,青岛日报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钢渣厂原址“沉渣又泛起”》,德州日报的新闻摄影《世界单体最大水上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荣获三等奖。
一、聚焦重大主题,展示重大成果;开展舆论监督,回应民生关切,好选题是入围的“敲门砖”。
从题材上看,我省今年的获奖作品重点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展示重大工作成果,紧扣时代脉搏,描绘齐鲁画卷,生动展现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其中,大众日报推出的文字消息《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紧扣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黄河国家战略的重大主题,通过扎实的采访和群众化的语言表现东平县从扎口管理到“禁砂”整治的过程和效果;
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新闻记录片《铝老大“减重”》则聚焦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主题,生动讲述了世界铝业巨头魏桥集团在遭遇“重创”之后,如何涅槃重生、华丽转身的故事;济南日报推出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603枚红手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洪文和叶家坡村的故事》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叶家坡村“第一书记”李洪文这一典型人物为支撑,小视角勾勒大主题,小切口窥视大变化,以灵动鲜活的语言讲述脱贫一线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三牛精神”的深刻内涵。
开展舆论监督,回应民生关切,督促职能部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是我省新闻工作的重要方向。在今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舆论监督报道·广播评论《为担当者担当 打破“洗碗效应”怪圈》,以“躺平”思维与容错纠错机制的矛盾对立架构全篇,以两个典型案例为引论,采用反复论证、夹叙夹议的形式升华主题,突出论点,从而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样作为舆论监督类作品,青岛日报推出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钢渣厂原址“沉渣又泛起”》则主要致力于解决群众关切的环保问题,通过记者实地调查暗访,多方取证,聆听群众呼声,利用媒体曝光的形式督促职能部门解决问题。
二、融入新媒体传播语境,强化地方媒体的本土特色,唱响齐鲁文化最强音。
从体裁上看,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获奖作品既涵盖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了新媒体,并且所有作品均实现了跨平台传播和全媒体发布,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兼顾不同媒体平台的话语特点,有力地提升了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充分展现了我省新闻战线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聚力打造精品佳作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推出的融合报道《有“棚”自远方来》采用创意互动+手绘动画+ VR实景的形式,多元素、多角度展示新闻事件,内容丰厚,场面恢宏,细节满满,打破了新媒体快餐式的内容制作模式,呈现出一种历史展览馆式的厚重感。
同样,重大新闻题材的本土化表达也是今年我省获奖作品的重要特点。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获奖作品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提高政治站位,但作为地方媒体,在具备宏大视野的同时,又必须要立足本土,以本土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我省今年的获奖作品中,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新闻记录片《大河流日夜》,通过黄河岸边一个家族四代人25年间的命运纠葛,诉说了山东人与黄河的浓浓情愫,也展示了黄河人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和新时代奔涌向前的宏伟气势;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国际传播·电视新闻纪录片《脉动泰山》以“泰山何以为泰山”为主线,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讲述相结合,从齐鲁泰山到世界泰山,融通中外,纵贯古今,将泰山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有机融合,本土化的语言表达、民族化的情感认同以及国际化的文化视野让这部记录片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
三、守正创新,勇毅前行,践行“四力”,好作品需要打磨,更需要坚守。
在每一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创作者一个又一个充满艰辛与磨砺的感人故事。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扎根基层,俯下身、沉下心,注真情、传实意,在追求短平快的传播趋势下逆行而上,在不断的打磨中雕琢作品,在默默的坚守中锤炼精品。2020年,大众日报重点推出“蹲点调查”栏目,采用蹲点调查方式挖掘基层故事,打造新闻精品,《民生视角看中国制造——来自威高集团的样本观察》便是该栏目中的一篇。为了深度剖析威高集团的发展脉络,大众日报通过“揭榜挂帅”,跨部门选调骨干记者组成5人采访团队在威海高新区蹲点调研四天三夜,深入了解威高集团这家民营医疗器械企业30多年来心系民生福祉,勠力创新研发,实现进口替代,造福中国患者的生动实践,稿件成型后数易其稿,几经打磨,才最终刊发;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电视系列报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金秋时节话良种》,采访团队为了深入展示山东“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生动实践,多路记者蹲点跟拍两个多月,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新疆等地,扎根乡野、脚踩泥土,将镜头对准科研工作者、种子企业、普通农民,用新闻工作者“四力”记录山东良种攻关的历史进程,讲述育种一线的动人故事;
而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大河流日夜》,其拍摄制作则横跨25年,历经两代纪录片人的坚守。为了完成拍摄,摄制组租住在农户家中,几年间的相处竟然和农户处成了好邻居。2020年疫情来袭,为了完成最后的拍摄,导演自驾从老家赶赴梁山,一路长途跋涉,却因担心有感染风险不敢停车休息。2个小时的纪录片光素材积累就达6000多个小时,同期声120多万字,整部纪录片包含15个主要人物,7条叙事线索,其背后的艰辛可见一斑。
为了更好发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今年中国记协对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评选办法更加适应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尽管如此,变的也只是设奖类别和评选程序,而不变的是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追求,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高度期待和职业激励。
附件: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山东) |
|||||
一等奖(1件) |
|||||
序号 |
作品标题 |
参评项目 |
主创人员 |
编辑 |
推荐单位 |
1 |
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 |
文字消息 |
王金龙 曹儒峰 |
梁旭日 蒋兴坤 |
大众日报 |
二等奖(4件) |
|||||
2 |
民生视角看中国制造——来自威高集团的样本观察 |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
集体(王 爽 付玉婷 常 青 彭 辉 宋 弢) |
王召群 蒋兴坤 梁旭日 |
大众日报 |
3 |
铝老大“减重” |
电视新闻专题 |
韩 信 原宝国 王兴涛 柴 明 王雷涛 张 雨 |
王兴涛 王雷涛 张雨 |
山东广播电视台 |
4 |
大河流日夜 |
电视新闻纪录片 |
集体(李志欣 叶丁华 徐晗 房毅 陈思杰 王忠 范维坚 王霖 刘皓天 于鉴) |
叶丁华 李志欣 王翯 |
山东广播电视台 |
5 |
同唱生态歌,共护幸福河 |
广播访谈 |
李静、胡蒙、吕博涵、郭婉莹、翟涌钧、孔毅、赵新生 |
范维坚、翁平亚、 曹进 |
山东广播电视台 |
三等奖(7件) |
|||||
6 |
为担当者担当 打破“洗碗效应”怪圈 |
舆论监督报道·广播评论 |
张聪 辛倩 郑茂生 |
李献刚 |
山东广播电视台(自荐) |
7 |
《603枚红手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洪文和叶家坡村的故事》 |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
李小梦 |
曹雷 郭锐 张敏 |
济南日报 |
8 |
钢渣厂原址“沉渣又泛起” |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
张 华 于 滈 崔 武 |
张羽 杨波 刘岱 |
青岛日报 |
9 |
世界单体最大水上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
新闻摄影 |
周坤 刘振兴 |
高红岩 郭庆萍 |
德州日报社 |
10 |
《有“棚”自远方来》 |
融合报道 |
曲涛 杨新会 傅群堂 |
集体(朱頔 余梁 刘帅 孙晖 崔晗 陈子昂 王亚明 刘英伟 王高峰 尹玉涛 吴毅斐) |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
11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金秋时节话良种 |
重大主题报道·电视系列报道 |
宋京伟 姜 洋 姚晓慧 吴汉阳 伊 力 邓 杰 |
姚晓慧 刘仁超 |
山东广播电视台 |
12 |
脉动泰山 |
国际传播·电视新闻纪录片 |
邵波 姜维枫 甄广 李敏 祁亚 李东 谢承坤 |
林范盛 张鸷 尹飞 |
山东广播电视台 |
权威发布!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附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