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记者 张振
“记者”这个职业身份带给我的收获远比想象中更多--它给了我历练,让我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有了更多勇气;它给了我智慧,让我能更加理性、包容地看待我们的城市和市民;它给了我踏实和沉着,让我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尽管不多,但仍然要毫不犹豫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去……
“拍拍身上的灰尘
振作疲惫的精神
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
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
大家好,我是东营日报社记者 张振,今天就用这首歌曲引出我=的演讲题目:《拍拍身上的灰尘 踏上无悔的征程》。作为一名从业七年的老记者,站在这里有些许惭愧,因为不瞒您说,其实我曾经最痛恨这个职业!曾经幻想过双休的日子,其实却是24小时抱着电话待命;曾经向往镜头前光鲜亮丽的生活,其实却是常年行走在一线基层,体验着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在没干记者前,我是长这样的(照片),但是一个夏天之后,我变成了这样(照片)。是的,比起照片,现在的我更黑了!这都得感谢今年的这场超强台风--利奇马。2天2夜的不眠不休,十几个小时泡在水里,连续一周的灾区采访……有人问我累吗?累!但是镜头前的他们更累。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这两位消防小战士已经连续抢险十几个小时,本想靠着消防车坐一会,不想却在风雨中睡着了;这个吃包子的志愿者,这是他吃下的第八个包子了,他说我也不记得多久没吃饭了,垫吧点好继续干活,我问他,包子什么馅的,他嘿嘿笑了笑说,吃太快了,没尝出来!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太多太多,而我也在这场台风中得出一个结论--110斤的记者,也能在10级的暴风中,逆风行走!
“好新闻都是用脚写出来的。”我用七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体味着这句话。手中的相机和笔就是我的武器,我用它们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也记录着一张张认真生活、努力奋斗的面孔。
如果以家为起点,因为新闻记者的身份,我曾有幸远行到4300多公里的新疆疏勒县采访援疆工作,去一睹镶嵌在天山南麓、喀什绿洲上那颗明珠的风采。其实去之前是忐忑的,完全陌生的环境,甚至语言不通。揣着不安,我踏上了采访之旅。因为援疆涉及工作面太广,我和同事三人“兵”分三路,我主要负责采访疏勒县人民医院及乡村振兴工作。来到疏勒县的第二天,正好赶上援疆大夫们下乡义诊,不可多得的采访机会,我毫不犹豫跟了上去。这次义诊的地方叫英阿瓦提乡,是离疏勒县城比较远的一个乡镇,行驶了接近一个半小时,车辆才抵达英阿瓦提乡1村。尽管是农忙季节,群众仍然在排队等待义诊大夫们到来。刚下车,我就注意到排队村民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他一直在默默排队,等到最后才来到大夫身边。通过采访得知,这位男子今年33岁,半年前突然四肢发凉、发麻,但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做过任何检查,导致走路受到影响,只能用拐杖支撑。了解情况后,大夫马上记下他的姓名、联系方式,并且留下医院的联系方式,叮嘱他过了农忙一定要到医院去一趟,医院会持续关注他。听完大夫的话,这位维吾尔族汉子站起身向医生连说了好几声“谢谢”,眼泪开始在他的眼睛里打转。义诊过程中,一直不断有村民赶来,从等待时的愁眉苦脸,到诊断后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感受到他们对先进医疗技术的渴求。很多次下乡义诊,有不少老百姓送来自家土特产,或者做好饭给他们送过去,用不太流利的国语说着“共产党好,习主席好,山东医生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当我看到,路上三五岁的孩子蹦蹦跳跳用流利的普通话打招呼,当我看到,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出“我爱我的祖国”时,心里为之感动,那一刻也让我明白,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是我们光荣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褒奖。”几年时间飞逝,我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活跃在新闻一线的成熟记者。我采访过的各行各业从业者已经有上千个,我的脚步曾经遍布那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当我回头盘点,才发现当年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痛恨和误解已经烟消云散,“记者”这个职业身份带给我的收获远比想象中更多--
它给了我历练,让我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有了更多勇气;它给了我智慧,让我能更加理性、包容地看待我们的城市和市民;它给了我踏实和沉着,让我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尽管不多,但仍然要毫不犹豫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去……
这就是我的故事,从一个不想做记者的逃兵,到一个爱上这个行业、立志忠于这个行业的新闻从业者。这个故事还没结束,我会认真、努力地把它继续写下去。
拍拍身上的灰尘,踏上无悔的征程。我不管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