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特刊 > 好记者讲故事 > 正文

米玉红:回家

  滨州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玉红

  阅读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为建立新中国,他们浴血奋战;为建设新中国,他们艰苦奋斗。他们这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拼尽全力把贫瘠的中国建设成今天富强的中国;他们这一代人,用他们的一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榜样。

  大家好!

  我是滨州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记者米玉红。

  今年年初,我在电视里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位95岁的老兵张富清,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被发现是一位军功显赫的老英雄。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和别人提起过自己的事迹?"张富清老泪纵横:“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去显摆自己。”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一个历经生死的共产党员,64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怎不令人感动。张富清的事迹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位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遇到的、像张富清一样的老战士。

  那是在2004年底的一次采访中,我无意中听说在我们滨州市无棣县有一位红色娘子军,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了。我四处打听,终于在无棣县佘家巷乡商家村,找到了这位当年已经90岁的老人--杨素珍。

  老人拉开一个斑驳老旧的抽屉,里面珍藏着几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

  杨素珍告诉我,她是原海南琼崖纵队战士。海南岛解放后,她和从第四野战军退伍的丈夫一起响应国家号召,脱下军装回丈夫原籍务农。商家村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杨素珍背着不到一岁的孩子,顶着太阳,在盐碱荒滩上辛勤劳作。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时隔35年后,直到1988年,无棣县民政部门在清查档案时才惊讶的发现,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竟然是闻名遐迩的海南琼崖纵队老战士。30多年来,这位可敬的老人从没向别人说起过自己的经历,也从没因为困难,向当地政府伸手要过一分钱的补助。

  俗话说,故土难离。从1953年来到无棣,52年了,杨素珍再也没有回过海南。她的外孙女告诉我:“姥姥经常拄着拐棍到村头,向着海南的方向,一站就是半天。”临走时,我问杨素珍:"您还有什么心愿吗?"老人流着泪对我说:“50多年了,我做梦都梦到海南岛,我多想回海南岛看一看。”

  老人的心愿冲击着我,一定要让老人有生之年踏上家乡的土地!一定尽快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回到台里,我连夜赶稿、加紧制作,很快,滨州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她的激情曾这样燃烧》,“杨素珍想回家看看”的消息被媒体不断转发,看到这条新闻的《海口晚报》迅速派出记者赶赴无棣,鲁琼两地媒体联手成立了圆梦团,共同为这位可敬的老战士圆梦。

  2005年4月17日13时50分,杨素珍盼了半个世纪的回家梦终于变成了现实。她在鲁琼两地媒体的陪同下登上了回海南的航班。

  也许老人不知道,为了保证她的安全,海南航空公司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全程护送;也许老人不知道,为了保证她的安全,在飞机遇到气流时,经特别批准改变飞行高度,从9600米升高到11,400米。

  18点50分,当广播通知,飞机即将抵达海口时,杨素珍不再说话,她透过飞机悬窗,久久凝视着地面上海南的红土地。

  她心里知道,这或许是她最后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

  “飘落在鲁北的吴琼花回来了!”家乡沸腾了!村民们自发燃放的鞭炮碎屑像一条红地毯,从村头一直延伸到杨素珍的老宅。

  村里的老书记告诉我们,就是在这个老宅里,杨素珍的父亲带着哥哥参加了革命,成为中共早期地下党员;1927年,也是在这里,杨素珍眼睁睁的看着父亲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哥哥被迫逃亡,至今下落不明;就在父亲去世的第2年,还是在这里,年仅12岁的杨素珍毅然参加了革命。

  1938年,在一个小山洞里,23岁的杨素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冯白驹领导的海南琼崖纵队,跟随将军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多次荣立战功。

  回到家乡的杨素珍见到了她失散多年的老战友黄玉梅,两位老人步履蹒跚、互相搀扶着来到海南岛解放纪念碑前,为长眠地下的战友敬献花圈。杨素珍的眼里噙满泪水,她缓缓而庄重的举起右手,敬礼!

  转眼这段经历已经过去15年了,如今杨素珍也已去世,我经常想起她,想起她不止一次紧紧的拥抱我,用她特有的海南口音对我说:“谢谢你们,我感激不尽!”。

  该说谢谢的人,不是她,应该是新中国的我们!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为建立新中国,他们浴血奋战;为建设新中国,他们艰苦奋斗。他们这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拼尽全力把贫瘠的中国建设成今天富强的中国;他们这一代人,用他们的一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榜样。

  我从事新闻工作25年了,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将老英雄的精神接力棒传递下去,用我们手中的笔和话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