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4 > 记者节 > 正文

把住时代脉搏 践行“四力” 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的李化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作体会。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传达着时代声音,裹挟着时代温度;一定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发展共进步。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山东台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汇源出山 双星进山的启示》,片子背后的山东是这样的:魏桥集团早于华西村用上外资;海尔管理模式成全国标杆;浪潮服务器、寻呼机产品全球领先;三联开发出全国首个网上购物电商系统;诸城企业改制和农业产业化成全国样板。山东成为全国改革经验的井喷之地。《汇源出山 双星进山的启示》,正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记录和呼应。

  异曲同工,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之所以能够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把准了时代脉搏,担起了时代之责,揪准了当下山东发展症结的“牛鼻子”。

  2018年是山东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就开幕了。刘家义书记在会上的一席讲话,犹如一声春雷,给齐鲁儿女极大震动。“山东为什么落后了?山东应该怎么办?”这两个尖锐的问题,向曾经优越感十足的山东人发出严峻拷问。

  在全国区域竞争这盘大棋局中,山东慢慢由昔日的别人追着跑变成了今日追着别人跑。”“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都没有原创在山东。”

  民营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履沉重,新兴业态增长缓慢,这是山东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营商环境不良的影子。新闻评论《何日“凤还巢”?》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上站了出来。

  过去的报道,很多都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某些舆论监督,只针对某一个具体民生事例一报了之。而对于“营商环境”这种较为宏观又不好把握的选题,则涉及较少。既要把问题本身讲明白、弄透彻,又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这是对记者践行“四力”水平和能力的考验。

  首先,这是对记者“眼力”的考验。山东发展面临很多困惑,在刘家义书记看来,山东的窘境很大程度上出在观念上。营商环境的好坏,又何尝不是思想观念的体现?山东人曾经创造了很多全国领先的经验,但进入新时代,山东人的思想解放力度还不够大,“官本位”的影响依然存在。事实上,凤岐茶社的故事并不是个案。2017年4月,山东化仙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总部迁到了上海市,这个原本在山东创业的公司,到上海不到两年,业绩和市值就翻了十几倍。在具体事例的选取上,凤岐茶社和化仙子,是两个案例都采访,还是选取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案例说深、说透?因为这两个企业经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我们选取了凤岐茶社这一个案例。

  这还是一次对记者“脚力”的考验。从时间上讲,实际上第一次采访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经过不断思考、完善,一直持续到12月份;从空间上来说,我和同事两下浙江,三到潍坊,辗转多地,行程近三千公里。采访对象除了故事的当事人,还涉及国家和省里相关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采访相对比较全面、权威。最曲折的采访,前后联系了5个人,才有一个接受采访。

  这又是一次对记者“脑力”的考验。在整个事件中,凤岐茶社作为一个企业,寻求的是最大利益和最佳发展环境,这是市场经济规律;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本应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和搞好服务上,但实际上又抱着部门利益不放。各自的想法如何通过最佳的镜头表现、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在采访之前,我们拿出大量时间跟采访对象聊天,确保采访对象完全处于放松状态,于是有了凤岐茶社负责人在说到老家遭遇时的尴尬表情,有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说到以前承诺时的气愤,有了专家、学者在说到现象背后原因时的无奈。整个采访素材时长超过了10个小时,仅是同期部分就累计将近7个小时。

  这更是一次对记者“笔力”的考验。在表现形式上,营商环境好与不好,本身是一个相对泛泛的概念,如何体现?我们最终决定就用凤岐茶社在山东和浙江两地的遭遇,用一个一个的事件来一件一件地对比,营商环境的差距就能跃然纸上。另外,众多的素材,最终要展现在15分钟的成片、4000多字的文稿里面,这些素材如何取舍,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片子播出后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重视。省委书记刘家义做出专门批示:“这篇调查采访读了数遍,心情难以平静,甚至十分沉重。请同志们深刻反思、彻底检视……从山东长远发展,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新闻、凤凰网、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数十家媒体转载或评论,知名自媒体、公众号纷纷跟进,多篇相关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山东上下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大反思,也引发全国广泛关注,山东有关部门随后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推动营商环境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想,《何日“凤还巢”?》之所以得到众多认可,正是因为它在全国“放管服”改革、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背景下,及时把准了时代脉搏,担起了媒体责任,敲响了发展路上的警钟,不仅揭示了现实,更通过报道改变了现实。

  以上就是我们的创作体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