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立中 李冬艳 郑兆富
原济南市计生委退休职工张心侠记了四本“家庭生活账”,反映了他一家40年来的生活变化。12月6号,89岁的张心侠上了央视,晒了晒他家的“恩格尔系数”。
出录音:所谓的“恩格尔系数”就是生活占这个开支的总数多少钱,越占的越高那就是越穷,如果越占的越少那就说明挣的钱越多。
音效间隔:1978年,我全家的收入一共是2129,到了2017年达到292450元,我算了算136倍。
音效间隔:我是1980年买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半年的工资。拿现在来说,你买一台大彩电,你半个月工资蛮够了。
音效间隔:我第一次98年到新疆到伊犁去,这一次就花了7000块钱,后来去的地方就多了,上海、苏州。
音效间隔:这一套房子2002年买的,当时20万,这在改革开放以前这种连想都不敢想。
音效间隔:“恩格尔系数”78年的时候是45.1%,2017年只有6.5了,也就是说在我们收入当中,只拿了6.5%的作为吃饭。国家大家庭发展了,这小家庭才能富裕。过去记账是担心超支,现在记账是一种幸福感。
(作品荣获2018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济南广播电视台2018年12月8日播发,编辑:郑兆富 玄晴月)
感悟:
做接地气的主题报道
臧立中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迎来了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40年来,大潮奔涌、岁月如歌,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突破,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作为主流党媒,面对如此重大的主题新闻题目理应做出亮点,在本篇稿件采制的过程中记者有如下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主题报道很容易“面孔偏硬、调门偏高”,选择一个小切口不仅会为严肃的主题报道增添不少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且会让整个报道显得生动。正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就格外留心查找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报道的小切口。2018年12月4日,记者得知,中央电视台记者正在卧龙花园小区采访张心侠老人,采访的主题正是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普通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知这一消息后,记者马上联系张心侠老人进行采访,当在张心侠老人家里看到他的四本家庭收支账后记者暗自高兴:小切口有了。
二、百姓视角 故事手法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原则,主题报道也不例外。和突发性新闻事件比较起来,主题性报道虽然在故事的精彩、情节的曲折方面不占优势,但只要在报道中坚持百姓视角,运用故事手法,同样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次获奖作品《张心侠家的“恩格尔系数”》的主人公正是千千万万亲历改革开放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他从自身的经历谈起,很容易和听众形成共鸣,生动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5个小时的采访过程,3个小时的采访录音,1分30秒的最终作品,40年、4本家庭收支“流水账”,张心侠老人看到每一笔记录都有万千话语想要表达,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主题一时成了难题。最终,记者确定了以时间为主线,以恩格尔系数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让张心侠老人以讲故事的方式,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后期制作 创新活泼
本篇稿件通篇由被采访对象的录音组成,形式上实现创新,播出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音响最能体现广播特色元素,把音响用足用活,一篇广播消息就成功了一半,本篇稿件在后期制作时把音响用到了极致,打破常规,没有播音员配音,张心侠老人的讲述贯穿始终。另外,报道用数字说话,不同年代收入、支出、恩格尔系数等数字明了、精确的反映了主题。
点评:
普通人视角见证时代大变迁
高级记者 王有为
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过去在不少听众的印象中,多是宏观视角的鸿篇巨制,文风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过,《张心侠家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还是最终的呈现方式上,抓准了报道与人的联结点,充分体现了“接地气”“接人气”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不同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对比,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的提升。
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40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回顾往昔,展现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而张心侠正是千千万万亲历者中的一员,通过亲历者视角,娓娓道出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无疑更能让广大听众感同身受。
报道以时间为主线,以恩格尔系数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电视、旅游、购房等消费数据,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变化,可谓构思精妙。同时,报道形式上力求创新,主体部分全部由张心侠的讲述音响串联而成,在张心侠朴实的话语中,听众领略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美好,从普通人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变迁。在成就报道中,这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精巧,有说服力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