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4 > 获奖作品赏析 > 正文

山东“农地入市”产生入股第一宗

  山东“农地入市”产生入股第一宗

  ——禹城市房寺镇贾集村11.4亩地40年使用权作价136万元,农民不失地当上股东

  杨学莹 张海峰

  今天上午,禹城市房寺镇贾集村,一处占地11.4亩的“供销为农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将开展农资供应、技术指导、购销储运等“一条龙”服务。与以往此类项目不同的是,这块地办理“农转用”后,没有通过国家征收,而是由村集体将40年土地使用权直接作价入股。这是我省“农地入市”作价入股的第一宗。

  贾集村有1000多亩西红柿大棚,周边几个村也以种大棚蔬菜为主,附近非常需要一个综合服务点。村党支部书记李希和介绍,该服务中心由贾集村和禹城市供销社协商谈判、共同出资建设,贾集村11.4亩土地经第三方评估作价136万元,禹城市供销社以建设资金及其他资产作价136万元,成立禹城瑞雨农业科技公司作为经营主体,李希和为法人代表。双方各占股50%,约定企业每年给村集体2万元土地使用费,利润再对半分。

  禹城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办公室主任王炳刚告诉记者,此举有两大突破:贾集村的11.4亩土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被允许作价入股,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但实现了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与此前城市通过“增减挂钩”从农村获取建设用地指标相反,这11.4亩土地使用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将农用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如果土地被征收,每亩只能获得几万元的一次性补偿,我们是‘失地农民’;作价入股后年年有工商经营收入,土地还是集体的。”李希和说。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禹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正让农民以多种形式享受土地权益。像安仁镇王子付村,占地140亩的奶牛养殖小区因环保原因被拆除,“就地入市”改建工业园,村委会将该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山东聚融科技有限公司。土地出让金去除拆迁成本后的收益,村集体拟拿来委托聚融公司在工业园中代建2栋标准厂房出租,村集体年租金收入预计提高到60万元,还能解决300人就业。

  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表示,希望能蹚出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群众利益的土地制度改革路子,壮大集体经济,畅通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收益渠道,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7月在禹城督察时认为,在“农地入市”方面,禹城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入市样本更加丰富、入市方式更加多样。目前该市已有47宗1268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还有500多亩土地准备入市交易。

  (作品荣获2018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大众日报2018年9月27日刊发,编辑:王志浩 娄和军)

  感悟

  深入基层实践,方见改革突破和特点

  杨学莹 张海峰

  这是一篇反映山东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独家消息。土地制度是国家基础制度,话题重大;禹城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农地首次以“作价入股”形式入市,在我省是首创事件,在全国也走在前列,新闻性强。

  禹城是山东省唯一、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大众日报时任经济新闻采编中心国土资源跑口记者的杨学莹和大众日报德州记者站站长张海峰始终密切关注其改革实践。两位记者在前期采访中了解到,禹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望在前期单一的“一次性出让得地款”形式之外,出现出让后以土地价款“作价入股”的案例。

  两位记者赴现场深入采访发现,这一案例有两大突破点:一是,比起以前禹城农地入市试点的“一次性出让”,这次村集体并未把土地出让金一古脑存进银行,而是作价入股,作为股本和供销社合资搞起了为农服务中心。这样,“种庄稼”变成了“种商业”,农民当上了股东,得以长期获得地租和工商业经营收入,大大增加了农民资产性收入。二是,这11.4亩地的来源也与以前不同。以前是“存量入市”,这次是“增量入市”,这块地原为耕地,是因为上级国土部门给了“农转用”指标,才变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入市。在长期以来土地指标分配“重城轻乡”、城市通过“增减挂钩”单纯从农村“抽指标”的背景下,这一“指标下乡”的举动本身也是个创新,体现了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有新闻性。

  综上,两位记者判断,这一改革措施符合农民期待、符合中央改革精神,有新闻性、有典型性。遂经长期跟踪调查,选择在项目正式开工当天第一时间采写消息,经精心编辑刊发。

  报道推出后,迅即被新华、凤凰、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转载,也登上了多家省市政府和部门网站。禹城改革实践已得到自然资源部相关人士充分肯定,其经验也进入了国家视野。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禹城经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复制推广形成制度。

  点评:

  服务基层深入基层 成就“专家型记者”

  大众日报编委、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 齐淮东

  这是一篇对具有首创意义经济事件的独家报道。记者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敏锐捕捉到了新入市形式对农村改革、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遂盯紧线索、深入采访、及时成稿。稿件深入浅出、点面结合、文笔流畅,反映了创新,推动了工作。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性强,又时有突破法律之处,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记者长期的专业积累。大众日报对记者跑口分工实行“长期稳定”的管理办法,鼓励记者成为“专家型记者”,这就为记者创造了稳定的心理预期、足够的时间,确保他们能沉下心来,去研究专业问题。这是本稿件能抓住政策细微变化、写成好新闻的重要原因。

  跑口记者和驻站记者的密切合作,也是这篇稿件的成功因素之一。跑口记者长期关注某个领域,在把握改革发展趋势、判断事件新闻价值方面有优势,但从部门得到的信息往往滞后半拍;驻站记者则在时效性上占优势,掌握事情的最新发展,能够“踩上点”。这样优势互补、点面结合,两位记者得以提前获知新闻线索,及时完成采访,保证了稿件的时效性。

  值得肯定的是,这篇稿子,跑口记者和驻站记者是自发合作的,并非编辑部的安排。这得益于大众日报长期形成的浓厚的业务氛围。记者们把“写好稿、出精品”当成共同追求,时常自发切磋新闻业务、自发寻找合作伙伴采访写稿。这样,“单兵”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改革是新闻的富矿。禹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报道的接连获奖提示我们,党报记者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新闻报道置于中心工作之中,这是党报的本份,也是记者个人业务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