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01 > 获奖作品赏析▪报纸 > 正文

山东“农地入市”颁出首证

  

禹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获颁不动产权证书,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

  □ 杨学莹 张海峰 毛鑫鑫

  在乡村用集体土地办厂,也能拿到土地证,办抵押贷款了!今天下午,在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禹城,全省第一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书颁出,并得到了190万元贷款。

  这块土地位于禹城伦镇镇区,面积40.38亩,以前是乡镇企业用地。2015年,禹城熊氏食品有限公司租来生产腌腊食品。这次,该公司以每亩7.5万元的价格从伦镇政府购得。

  不动产权证书载明,该宗土地的权利类型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利性质是“出让”,用途为“工业用地”,使用期限50年。

  “创业20年,我换了6个地方。租私人场地,不敢扩大投资。”老家重庆的熊氏食品总经理熊维林告诉记者,“没想到,在乡镇上也能买到能办证的地!”

  记者在该厂看到,5台腊肉熏烤设备已安装到位,新建的冷库也在抹地面。“如果还是租地,这几百万元我不敢投。”他说,“这次,我要把腌腊厂办到全国最大!”

  这些钱,熊维林不愁。有了土地证,他从禹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抵押贷到了190万元。禹城农商行副行长马超说,这块土地的授信额度、抵押率、利率的算法都与国有建设用地相同。

  禹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璞翌告诉记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3条,除了乡镇企业、村民、经批准的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可以使用集体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都要使用国有土地。就是说,以往,“城里人”“外地人”不能用集体土地搞建设,就更别说得到确权发证了。禹城的改革,突破就在这里。

  “这一改,能入市的土地成了香饽饽!”伦镇党委书记周蕾说,伦镇工业园区有1300亩地,13家企业在用。除了熊氏食品,还有6家企业准备买地。“前不久,镇上拆了一家砖厂,本来我们还挺犯愁,结果听说该地能入市,一下子来了16家企业洽谈。”她说。

  今天与熊氏同批确权发证的,还有禹城万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他们每亩7.2万元从辛店镇辛店街村村委会购得37.88亩地,计划投资700万元,建设4个厂房和1座写字楼,办创业孵化器。

  据介绍,禹城共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512宗3494亩,目前,已选择22宗688亩作为入市试点,其中2宗已确权发证,4宗签了土地出让合同,16宗正在办入市手续,用途涵盖工业、仓储、商服等。

  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说:“今天的颁证,实现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盘活了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为新旧动能转换增添了新动力。”

  (大众日报2017年8月25日刊发,编辑廉卫东、孙先凯,作品荣获2017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感悟

  盯准改革抓首创 

  □ 杨学莹 张海峰 毛鑫鑫

  这是一篇报道首创性新闻事件的“硬新闻”,而且是当日新闻,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事件发生。报道及时、新鲜、稀有,细节丰富、具体可感,符合好新闻的多个特征。

  本稿件的第一个成功之处,是首创性事件发生时,记者抓住了,没有让它跑掉。2017年8月24日,记者到全国33个之一、我省唯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禹城市采访,本来想去总结其征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写一篇综合稿,没想到正赶上其另一项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次颁证这一时间节点。

  在这件事上,本稿件有一定偶然性。但抓住此事,也有一定必然性。从2015年禹城市被列为全国试点开始,联系国土资源厅的跑口记者和德州记者站记者就一直对禹城改革保持关注。虽然禹城对改革非常谨慎,一直坚持“只做不说”,但记者仍时常从省国土资源厅和德州市了解进展情况。因为长期关注,8月24日中午,听说该县下午有颁证活动时,记者才能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这是一个突破现有制度的重大改革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因此,当场决定“丢掉芝麻抱西瓜”,把综合稿放在一边,先去抢事件新闻。

  首创事件“抓住了”,接下来就要看采写功夫。本稿件采访扎实。在获知线索后,记者主动提出到颁证宗地的现场提前采访。冒着烈日,记者采访了拿地企业主、当地乡镇党委书记、禹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等人。在下午进行的颁证仪式上,又采访了给该地块办理抵押贷款的银行负责人、禹城市委书记。短短的千字之内,出现了5位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更加立体。

  采访细致,写作就水到渠成了。当日同批颁证的其实是2块地,第二块地的买家,记者也在下午的颁证活动上进行了采访,也有故事,但不如中午现场采访的故事完整、显著。记者决定重点展现第一个故事。应该说,生活永远比想像的要丰富。这个故事很“有料”:买地前,企业老板创业20年换了6个地方,财产权利没保障、不敢投资;买地后,“有恒产者有恒心”,他立刻扩建厂房、添置机器,打算把企业做到“全国腌腊企业最大”。而且,买地后,他成功地用土地证抵押得到了贷款,体现了“同地同权”;当地政府也立刻感觉到了改革对招商引资带来的变化。几乎所有记者期待的新闻要素,这个故事都天然具备了。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说:“一盎司实例比得上一吨概括。”《山东“农地入市”颁出首证》的获奖启示我们:记者要长期关注改革热点领域,同时,坚持新闻从生活中来,从群众中来,向异常丰富而又充满变化的现实致敬。

  点评

  把新闻“点”变成“立方体”

  大众日报编委、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 齐淮东

  土地制度是立国之本,该领域的改革事件具有重大意义。禹城作为全国33个之一、山东唯一的改革试点,且一直对改革进展“只做不说”、缺乏披露,在同类的新闻报道中属于“稀有品种”。山东省第一宗“农地入市”确权发证,这一突破现有法规的重大改革,突然报出来,颇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新闻价值、迅速出手紧抓新闻事实,是记者长期跑口积累的结果。而扎实的采访、清晰的解析、丰富的细节,则让这篇千字消息信息量大、墨色饱满、眉眼鲜明。个案式、故事性的写作手法,让本来是一个“点”的政策突破,通过再现改革前后个人心态、市场行为的变化,揭示了经济政策起作用的逻辑;而完整、曲折、有人情味的故事,让“硬”政策变成“软”体验,使读者对改革产生了感情上的认同、自然而然的呼唤。

  虽然禹城作为全国试点之一,它敢于突破法规是因为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特殊授权,“农地入市”的做法一时还不能被非试点地区效仿,但记者传递了改革的先声,让读者意识到农地“同地同权”的做法和好处,有利于将来试点经验的推广,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改革的作用。

  新闻是生活之树的果子,其第一要义是新,就是及时、新鲜、稀有;新闻报道必须细节丰富、具体可感,成为活生生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新闻事件由一个“点”变成一个“立方体”,填充这个空间的,正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以及生活本身丰富、全息的特性。记者只要对生活保持敬意和敏感,就不难做到报道的立体化,使之有深度、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