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01 > 关注中国新闻奖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杨壮:讲故事如何抓细节
 http://www.sdnews.com.cn 2019-12-04 14:04:00   来源: 中国记协

  张洪超 黄兰君

  2月20日下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第83期“记者大讲堂”,邀请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壮以《讲故事要抓细节》为题,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名篇佳作为例,生动介绍新闻记者如何挖掘新闻故事细节,创新报道形式方法手段,准确把握时度效,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大讲堂由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主持,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北京市新闻单位的150多人参加。

  杨壮说,增强“四力”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也是推动新闻作品创优的好抓手。“四力”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有着宝贵的历史积淀,也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增强“四力”是现实的也是具体的,应体现在“不忘初心,到真正有新闻的地方去挖掘和讲好故事”。在他看来,讲故事要注重细节:

  第一,故事都由细节组成;

  第二,故事的发展需要细节推动;

  第三,故事的主题升华都靠细节来助推。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讲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如果表现一个人物,要抓取他行为方面的细节,才能生动鲜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反映一个事物的整体面貌,要抓事物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展示矛盾的冲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所以说,细节是故事的刚需。

  杨壮说,细节是记者采访得来的,不是道听途说来的。首先记者要到达,这就是脚力。记者只有去到那个地方,用记者的眼光去看、去观察,然后思考、分析问题,最后用最恰当的形式把新闻表现出来。要到达、要调查、要思考、要表现,这就是“四力”的现实表征。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善于抓住细节为最终的表现蓄力。因为,故事靠情节支撑,情节靠冲突维系,细节是表现冲突最有冲击力的载体。如果记者抓不住细节,就无法构建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 “剧情”。

  杨壮说,细节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发大众情感的爆点,催生故事高潮,让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性得到升华。他列举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为了人民》的实例。《为了人民》中借用垒球的规则--球被击出后,队员须绕场一周,跑回击球点“本垒”位置--引出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志愿者的话“从本垒出发,最后还是回到本垒,就是无论去到哪,我都要回到自己家”。从一个垒球引出一段志愿者在农村扶贫的故事,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杨壮建议年轻记者,坚持选择记者职业的初心,像做新闻一样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像讲故事一样对待现代传播方式变革研究。

  为推动新闻战线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今年举办践行“四力”系列讲座,邀请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的负责人和资深记者,从不同角度对如何落实“四力”要求、提高能力水平进行全方位解读。这期讲座是践行“四力”系列讲座的首场,也是2019年举办的第1期“记者大讲堂”。

  讲座结束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记者就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以及如何处理细节与效率之间的问题进行现场提问。

  记者们普遍反映,杨壮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以小见大的解读比较鲜活生动,既有理论思考深度,又对采编实践有指导意义;既有生动故事,又有翔实数据,有利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更深刻地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融合报道创新的价值意义,更好地提升能力素质、锤炼工作作风。(摘自“中国记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