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01 > 采编手记
祈愿风调雨顺
 http://www.sdnews.com.cn 2019-12-04 11:26:00   来源: 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高密电视台 王文清

  2013年8月以来,高密市遭遇了一场有水文记载以来最严重的持续干旱,境内水库、河流、塘坝基本全部干涸。城区的分区域供水由隔九天停一天,改为隔四天停一天,高温不断,旱情还在持续,人们焦灼不安的情绪在加剧。

  这样的时刻,新闻是不能缺位的,仅仅报道旱情和发出呼吁也远远不够。领导安排我们聚焦旱情,采制一期深度报道。

  怎么做好这期节目?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要起到什么效果?我们决定到现场去,实地报道旱情,用镜头说真话、讲实情,正面回应关切。让大家了解严峻形势,召唤起众志成城、节水抗旱的力量;报道好市委市政府开源节流,千方百计保民生的作为,报道职能部门昼夜值守保供水的奋战,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让群众放心、安心、暖心。

  镜头下,干裂的河床、干涸的库底,提醒着我们持续了5年的旱情是那样的真实。再次打开那时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命脉》,我的眼里依然贮满泪水。有些采访,会在记忆里留下深深的伤痛,也会留下持久的温暖。这部片子就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前会一幕幕划过那些场景。干涸的峡山、王吴水库库底,泥沼里最后的几只蛤蜊一张一翕,依旧顽强地抗争。烈日下,人们的焦灼、祈盼;找水、供水、抗争,采访中,人们克制不住的泪水。旱情,带来伤痛;责任和温暖,令人感动。

  到现场去 用事实说话

  记者的阵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镜头是记者的眼睛。说真话、讲实情。就是要到现场去,“用事实说话”,让观众透过镜头看到事实。没有比身临其境的真实更令人信服和震撼的了。

  “这是一场生态的灾难”。 时隔一年,这句话我记忆犹新。五十多岁的张道俊站在王吴水库的库底告诉我们。 “水库里的鱼和其他水生物都死了,这些水生物有净化和观测水质的作用,要想恢复生态,可能要很多年。”

  说的人、听的人,心都痛。望向四周,是开阔干涸的库底,没有水。

  王吴水库是高密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占全市供水总量的1/4,到2017年6月中旬我们拍摄这部专题的时候,已经连续干涸了两年。在库底走了很远,高耸的沙堆里一个不停运转的挖掘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四周全是沙,挖掘机前有很小的一汪水,很浑浊。这是在干什么呢?摄像记者记录下了我和张道俊在挖掘机旁边走边聊的对话。

  市王吴水库管理站站长 张道俊:这是挖沟,来收集地下水,用这点地下水来保障李家营和土庄两个社区的农村饮用安全水。

  记者:(楷)大约有多少人口?

  (宋)张道俊:(楷)一共是74个村庄,5万人口吃水。

  记者:(楷)我们挖掘机多长时间来挖掘一次,能够挖到足够的水?

  (宋)张道俊:(楷,下同)这个挖掘机从今年过了年之后基本没住(停),基本没住(停),天天在这里挖。

  (宋)记者:(楷)如果不挖的话就停水了吗?

  (宋)张道俊:(楷)如果不挖的话就停水了。

  问答之后,是沉默。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到达王吴水库坝底最中心。坝底的小树已经几公分粗了,坝底有一汪浅水。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混水里,穿着大水靴捞着泥鳅。旁边,一片高大的蒲苇林,一株株笔直浓绿,像电影里的镜头,美得刺眼。

  脚下是一个个裂缝,地面上是蛤蜊壳。没有干透的泥里,偶尔会看到几只活着的大蛤蜊,做着最后的挣扎。这是一种淡水蛤蜊,平常的年份,人们会用它们煲制美味的汤。我捡起一只扔进那仅存的一汪浑水里。

  我们选择站在这个位置现场出境,客观地陈述:“我现在就在王吴水库库底,身后是两汪仅存的明水,这座总面积1万2千亩的水库,除了应满足周边5万群众的生活用水之外,还占全市供水总量的1/4。按照正常的年份,我现在所在的库底,它的水深应该有十几米深……”

  如果说,离开王吴水库,心情是沉重的,对于峡山水库,我们还是心存希望的,毕竟那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库。

  从坝顶俯瞰,这座大型的水库已经成了荒草原,坝底已经跑出一条窄路。跟着水库的工作人员,开车行进在坝底,窗外掠过的是高过车顶的杂草,小白杨树长得很高了。开车十几分钟,远远看见一条窄窄的水渠,远处有蓝色的工棚。我们知道,供城区饮用水的临时引水站到了,几个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值守。

  下了车,水利局的值守人员带我们了解情况。一个水洼里又看见了大蛤蜊,大约二三十只,有几只竖着卡在泥里。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刚来的时候,坝底铮亮耀眼。坝底铺得满满的都是死去的鱼虾,白茫茫一片,太阳一照,刺眼。“这是一场生态的灾难”。张道俊的话再次闪现。

  任何新闻作品、文学作品,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共鸣。

  我们再一次用现场出境的方式,让大家看到在“峡山库底草原”有一条明渠,调引着通往城市的水源;在库底,水利人员24小时值守。为了保障城区生产生活用水,在这简易的工棚里,他们已经驻守一年多了。我们相信真实的场景,最能让大家了解到实情,也最能引发情感的共鸣。

  用真情汇温暖 聚民心

  在这次采访中,很多人哽咽落泪。有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也有人说,眼泪是弱者的象征。可是这一次,透过泪水,我们读到的是责任,是坚毅,是担当。把责任扛在肩头,把百姓放在心里,擦干泪水坚定前行、千方百计为民生而战的人,是平凡生活里的英雄。

  时任水利局局长杜钦德是第一个在采访里落泪的人。

  我在峡山水库的坝顶找到了他。“现在旱情这么严峻,老百姓心里都急,我们有责任正面回应。”“能说什么呢?你看,情况就是这样,没有水。”“实话实说,让大家心里有数,告诉大家市委市政府在做些什么,让大家安心,一起节水抗旱。”杜局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常年峡山水库给高密提供70%的城乡用水量,但是现在你看峡山水库都已经干净了,连续干旱五年,起码这三年峡山水库没进水。现在这样也是得益于潍坊市委市政府决策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峡,引黄入白,从引黄济青到峡山水库,连着两年多,已经调进来7000多万方水了,不调这块水,峡山水库早就一点水也没有了。”

  说到这里,他哽咽了。杜钦德告诉我们:这些年,老百姓用水、工业生产没受什么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决策了一些水利工程,比如说引黄济青工程,是高密的救命水,2015年十月一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决策启动引黄济青应急工程,主要是从平度泵站建设地下管道到城北水库,书记、市长到省厅、市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争取了调水的指标,沿线整个的引黄济青都没开回口子,就是为了给高密。”

  说到“引黄济青是高密的救命水”,杜钦德眼泪就克制不住了。

  (宋,以下对话同)记者:(楷,以下对话同)您压力大吗?

  杜钦德:“压力非常大,每天都在看天气预报,求着老天爷下雨。”他的眼泪再次落下。

  因为落泪,采访中断了2次,在一旁参与视察的政协工作人员也悄悄抹着眼角。

  负责饮水安全的水质检测中心经理苑明娥,泪水基本不受控制:“每天24小时,不管是什么时候,一旦发现原水稍有变化,检测人员要立即赶到现场。为了保障出厂水水质,不惜任何代价。投入了2400多万元,现在国标106项全部能自检了。”

  剪辑时,我们用镜头遮盖了一些眼泪。我们知道,泪水是因为压力和责任,是因为感动和温暖。是对党和国家决策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感激;是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保障百姓吃水的感谢;是面对旱灾不懈抗争的巨大压力;是确保80多万百姓吃水的责任。

  知民心,才能聚民心。企业、百姓、公务员,没有抱怨,只有彼此的理解,众志成城的奋战。新闻,搭建的是沟通的桥梁,汇聚的是向上的力量。

  “我们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新闻就有多少力量。”一身土,两脚泥,是采访里的常态,报道旱情更是这样。这次采访,几天时间,我们跑了几百公里。从高密最南端到最北部平度接壤处,跑了5座水库、引水站,高密最重要的水源地和调引水站,每处都做了采访;跑了6个乡镇;采访了水利局、气象局、供水公司、水厂、水质检测中心;还有企业、农民和市民,在播出片中使用同期声的19人。

  到基层去,把镜头对准百姓,与百姓零距离、面对面。我们的采访才会鲜活,新闻才会生动。

  在姜庄镇,我们蹲在田里,守着刚刚出苗的玉米,聆听着村民的倾诉:“才浇的。住不了几天,一看快干死了,还得再接着浇。不然的话,你搭上了肥,搭了功夫……”

  阚家镇村民:“今年是最旱的一个年头了,地下水位都不行了,地下200米都抽不上水来了。”

  老人:“自打这三四年,直接就是亏本。我上年种了四亩半棒槌(玉米),一亩地收百十斤棒槌。”

  我们用百姓语言,体现生活,体现百姓在旱灾里积极的抗争。这些朴实的人物,观众爱看。因为那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深度报道贵在思考

  现场会提供给你最好的新闻,带来创作的灵感。《命脉》,这个题目也从现场得来。题目是每期节目的重点。在考虑题目的时候,城北水库坝上一块巨石,刻着两个大字--命脉,格外醒目。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就是这期节目的题目了。只有到过现场的人才会理解,在临近干涸的水库旁,这耀眼的大字,究竟有着多少含义。

  面对旱灾,没有总结和反思,是缺憾和失责的。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干旱揭示出来的是深层次的水危机……高密原本就是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七分之一。怎样更好的挖潜节水、避免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面对旱灾,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涵养地下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些思辨我们通过多个层面的采访,贯穿在整期节目之中。

  很幸运,《命脉》今年获得山东新闻奖电视二等奖。

  这个奖项,是颁给高密大地众志成城、节水抗旱的父老的,是颁给保障了80多万人口吃水的人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党和政府的。一如我去年在片头写下的文字--谨以此片,献给:几年来为这片干旱的大地和80多万城乡居民找水、供水的人们。

  此刻,我想写下这样几个字--“祈愿风调雨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