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刘青博
与宋海燕(右)在“中国网事·感动山东2018”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合影留念
早在上大学时就听到过“走转改”,那时的我没有想到过自己后来会从事新闻工作,所以对这个词并没有很深的理解。直到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滨州日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从业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践行“走转改”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一次次深入一线的采访,我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录平凡、收获感动的同时,自己也在新闻之路上不断成长。
2018年9月19日是我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最为难忘的一天,也是我践行“走转改”收获最大的一天。这一天,我跟随滨州电视台《情暖滨州》栏目组一起采访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保洁员--宋海燕。她无私奉献,长年累月行善的事迹感人至深。尤其她在身患癌症以后依然坚持做义工的精神令我敬佩。可以说,这次采访带给我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去采访宋海燕的时候,刚下过一阵蒙蒙细雨,给清晨带来阵阵凉意。那是我初次见到宋海燕,由于多次化疗,年过五旬的她已是满头白发。她的家不大,院里有一棵老枣树。枣树下,我们围坐一起,听宋海燕讲述起她的故事。
为敬老院的老人治疗褥疮,为即将离世的老人做临终关怀,用母亲般的关怀照顾残疾学生的生活起居……听完这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坐在一旁的我目瞪口呆,差点都忘记了用手中的笔记录。这每一件事情都很难跟一位保洁员联系在一起,可我眼前的这位大姐却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十余年。她的内心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在推动着她前进,这股力量用之不竭、耗之不尽。当时的我甚至感觉,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能参访到这样一位伟大的保洁员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在敬老院,拄着拐、坐着轮椅的老人们见到宋海燕来了,都笑开了颜。远处的几位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也往宋海燕这边凑过来,争抢着握住宋海燕的手。一双双粗糙而又苍老的手越握越紧。几位老人一一向我诉说着宋海燕为他们洗头、洗澡、理头发、剪指甲、打扫房间、缝制棉被等等的经历。当时的场景,不需要听对话,在老人们的双眼中就能看宋海燕所做的事情对他们有多重要。谈起宋海燕患癌症,老人们的话突然少了,眼眶也湿润了,他们都觉得宋海燕不应该遭受这样的命运。
回到报社,我久久不能平静。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热心市民贾海泉的一篇文章让我对这位保洁员大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发现,我一天下来采访的内容不过是宋海燕感人事迹的“冰山一角”。除了保洁员以外,宋海燕还有好多身份,像“助残好妈妈”“敬老院里的编外‘闺女’”“准牧师”等等,每一个称谓都像是她的“荣誉证书”。
在撰稿时,我思考良久。我知道,这将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报道,必须用心、用情去写,不仅要感动读者,更要影响读者。我将所有资料梳理好,回忆着当时采访的每一个情景,完成了初稿。我的入行师父、滨州日报文教专题部主任刘清春告诉过我,好文章是磨出来的,反复审阅修改才能有好作品。虽多次修改,但仍感觉自己的新闻稿件还是没有把人物写“活”。
刚入行一年多,经验不免有些欠缺,好在报社有“传帮带”的老传统。我带着稿子找到刘清春主任,多次交流、碰撞思路,为我提供了很好的修改建议,帮助我完成了最为满意的一稿。还有编辑同事后来帮我调整标题和文章细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报社的团队合作意识。
《宋海燕:15年坚持做义工 患癌仍不舍慈善》,这篇报道通过滨州日报报纸和滨州网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刊登、发布。报道一经发出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网友通过留言、评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位伟大保洁员的敬佩之情。在这篇报道基础上,经滨州日报·滨州网推荐,宋海燕当选为“中国网事·感动山东2018”年度网络人物,她的感人事迹也因此受到了新华网山东频道等省级以上媒体的关注。看到自己的文章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内心无比激动。激动之余,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体会是,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发掘出好题材,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收获感动。对记者而言,感动就是培植新闻敏感性的沃土,有了感动就增强了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就有了被采访人物吸引住的兴奋点,有了被人物事迹所感染的真情,也就能写出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我们的身边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发现感动的足迹。当采访的足迹遍布基层一线时,感动常在,好题材扑面而来。
从事新闻工作两年,我采访过乡村学校教师、基层图书馆员、一线快递员、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这些平凡生活里的“小人物”都有着生动的故事。积极乐观、无私奉献、坚持、负责任是他们共有的“标签”。他们都很普通,但他们就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就是我们身边的感动。
第二点体会是,用真情写文章才能感染读者。在采访中,宋海燕的好多朴实话语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就跟家喻户晓的郭明义一样,宋海燕太平凡了,她就是一名保洁员,她为老人、残疾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那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她每天提前上班,做义工,为灾区捐款,只要有心,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可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平凡的举动变得伟大。她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新时期雷锋精神,她的那句“只要能帮到别人我就感到快乐”,还有在患癌症后签下遗体捐献书时说的那句“如果自己的眼角膜帮助失明的人重获光明,我觉得我的生命也会得到延续,我会更加快乐”,都深深触动了我。
第三点体会是,与老新闻人的交流碰撞、团队的合作意识无疑对好作品的产生有极大帮助。好的新闻题材也需要好的构思。当思路陷入了死胡同,或者与预想的差别很大时,与同事交流,向老新闻人请教会收获很大。为达到最佳版面效果, 编辑同事的细节调整无疑会让文章锦上添花。
第四点体会,先进、典型的人物值得深入挖掘和持续关注。在新春走基层期间,我到宋海燕家回访时,又有了跟之前采访不一样的收获。我看到宋海燕的书桌上摞满了书。原来,《孔子说为人》和《孟子说处世》就是她行善的“指南”,患病的她不仅做义工,还在不断学习。报道发出后,好多不认识的人都来找宋海燕,希望能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跟她一起去养老院做义工,做善事。看到她病情好转,满头的白头发中生出了黑发,我替她感到高兴。
第五点体会是,新媒体时代,践行“走转改”要有全媒体意识。宋海燕的报道,不仅是在报纸刊登,还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传播,不仅有文字稿,还配有图片、视频,我还对宋海燕参加滨州电视台《情暖滨州》第四期“海燕之歌”录制的全过程进行了直播,并将直播链接二维码附在报纸版面上,起到报网融合的宣传效果,这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度,更为后来宋海燕参与感动山东网络人物的评选奠定基础。基层的鲜活故事更需要通过新的媒介技术广为传播。
最后,我还想说,中土物业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保洁员宋海燕,感谢您带给我的感动与收获,感谢您帮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