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齐鲁新闻界 > 齐鲁新闻界2019/02 > 采编手记 > 正文

细节倾注真情 用作品向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红嫂告别

  

临沂广播电视台记者 惠名志

  2018年12月20日清晨,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沂南逝世,享年104岁。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新闻中心的每一位记者都很震惊,虽然大家都很清楚,这一天总会到来。

  21日上午,开完早会,这项采访任务落在了我与同事王斌身上,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将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按照策划要求,《临沂新闻》除了播发时政新闻外,还要做一期新闻特写,时间紧任务重,拿起设备,我们两个人就自己开着车前往沂南。

  在前往沂南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把这条新闻做好,做的有温度,而不是简单的做成一个生平回顾。作为一个老典型,老模范,张淑贞有着近80年党龄,在抗日战争年代,她跟随婆婆王换于一起创办了地下托儿所,抚养过一大批革命志士的后代,而自家3年间先后有4个孩子因饥饿和照顾不周而夭折,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要突破,就不能炒冷饭,还是要抓取细节,而这个细节,是我在车上抓取不到的,这也充分印证了罗伯特·卡帕的那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到了沂南县东辛庄村,这里是张淑贞同志的老家,走进村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与不舍。也就是在这时候,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走得急,身上穿的橘红色冲锋衣都没来得及换,这个鲜艳的颜色显得我格格不入,而且非常不合时宜,好在,旁边的车上有一个师傅不下车,他的外套正好是黑色的,硬着头皮,把他的外套借来,虽然很不合身,但我觉得这是对老人最起码的尊重。

  见到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她正在跟大家回顾着老人去世前几天的点点滴滴,我们不想有过多的打扰,就在旁边默默的听着,突然于爱梅谈到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安详去世时,手里依然握着一枚党徽,这不就是一个近8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最忠诚体现么?这不就是一个老红嫂入党初心的铮铮誓言么?我决定继续听下去。

  不仅如此,按照老人最后的遗愿,她的毕生积蓄15129.8元,也将作为党费上交给组织。我要的细节就在这里,我要的温度也在这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促进党的建设的角度,从更深的层面上对沂蒙精神做出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辟概括,揭示了沂蒙精神思想价值体系的最本质内涵,把对沂蒙精神的认识和弘扬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张淑贞老人的一生,就是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最生动的阐释。

  电视新闻的温暖,还来自细节镜头的抓取,追悼会上,一位专门从潍坊赶过来送别的女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不是张淑贞的家人,却比家人哭的更伤心,这种细节性镜头必须要留下,我也及时地把镜头对准了她,并留下了她的采访。最终,形成了《张淑贞:104岁红嫂的最后党费》这篇稿件。

  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同时还需要非常强的严谨性,切不可为了追求时效性,不加求证,不加辩证就发布信息。张淑贞老人去世后,铺天盖地的新闻席卷而来,有不少网络媒体发布的消息尤其是标题,都写上了“最后一位沂蒙红嫂病逝”,我认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同志逝世”,因为沂蒙精神一直在代代传承,红嫂精神也在代代传承,老区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像于爱梅、朱呈镕等新时代的红嫂,她们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期的红嫂精神,新时代的沂蒙精神。

  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记者,骨子里也会有着沂蒙精神,也会靠着沂蒙精神去完成我们的采访工作,因为这份工作需要无私付出,需要笃定坚守,在此也要感谢兄弟台同事的无私奉献和给予我采访上的帮助。

  完成采访,我们也向张淑贞老人的遗体鞠躬,不仅是告别,更是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