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迎春 刘安戈
做扶贫节目,往往注重总结产业发展成绩,但我们在构架《十八洞村这五年》时,却并不是急于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上项目、搞产业、实现多少增收来谋篇布局,而是一开始就摆出十八洞村村民都等着“分钱”这个尴尬事实,从扶贫工作队以环环相扣的实招高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入手,并一直把思想建设这条线贯穿节目始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后,湖南广播电视台持续关注该村在脱贫路上的探索和实践,用镜头忠实记录点点滴滴,拍摄了大量视频素材。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5周年之际,推出了电视专题《新闻特稿:十八洞村这五年》,用真实的影像,生动完整地讲述了十八洞村凝聚人心、选定产业,破解资金难题、应对市场挑战的脱贫经历。
不惜“脚力”,保持定力,下沉一线摸实情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一个多月后,我们第一次造访了十八洞村,那时村里还没有派驻扶贫工作队,我们抢在其他媒体之前调查采访,了解到变化即将到来之前村民们的真实心态。
当时,很多在外打工村民匆匆赶回了家,大伙都在私底下揣度着,精准扶贫要开始了,每家每户能分到多少钱;村民杨超文甚至借钱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因为相信马上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纷至沓来;还有村民在打听,如果征地,旱田多少钱一亩,水田又是多少钱一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则在考虑,挖机和修路哪桩生意更挣钱。
然而,此后半年,十八洞村并未如村民们所期盼的那样迎来一场热火朝天的大干快上。扶贫工作队提出的修路、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牵涉占谁家的田土都一律不给补偿金。于是集体阻工者有之,大闹村部者有之。老百姓对工作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也没钱,那也没钱,有不带钱来扶贫的吗?
前半年,我们的节目似乎难以为继。但正是由于一开始就坚持要把情况摸清楚,不预设主题,不急于下结论,十八洞村扶贫工作一开始的举步维艰,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扎实的“脚力”来长期记录的决心。
我们坚信,中国每一个村庄虽在人文、地理、物产、习俗等方面有其独特性,但在发展的路径选择、方式方法上,很可能都会经历与十八洞村一样的解题选项,十八洞村遇到的困难,也会是其他村庄遇到的困难。尤其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很多贫困村从2013年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7年时间里,走过了其他村庄10年、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被压缩”了的时空里,也必然会集中爆发其他村庄需要更长时间才会经历的矛盾、挫折、煎熬、冲突、抉择。
对于十八洞村而言,因为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这种“时空压缩”一定会来得更剧烈。所以,无论我们记录的结果是好是坏,十八洞村的真实影像都可以为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个或正面或负面的典型以资借鉴。
随着记录的持续,十八洞村的解题思路也渐次在镜头里铺陈开来。扶贫工作队针对村民“等靠要”的陈旧思想,提出“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村精神,发出了“有钱没钱,大干三年”的脱贫动员令,扶贫资金一时到不了位,但脱贫工作一天都不能等,鼓励群众打破幻想,从自己干起,充分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工作队挨家挨户讲道理做工作,组织“义务施工队”,发动老百姓自己动手,率先在庭院整治、道路修建等方面行动起来。
接下来,工作队又在村民中开展“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发动村民互评互议,比贡献,比付出,比支持公益的自觉,每家每户根据自己的得分在家门口悬挂星级文明牌,用最朴素的荣辱观,树立正气,鼓励奉献。
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村民的心气聚齐了、劲头鼓足了,认识到跟着扶贫工作队干,自己的生活就能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下一步再发展产业才能有基础。
扶贫工作队用近一年时间开展思想建设,我们也把这一过程记录了下来,没有因为十八洞村产业发展还未现端倪就放弃记录,而是从潜移默化的村民思想变化中,感知到了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厘清了思想建设的手段和目的,才能说明今后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十八洞村的故事才会具备可信度。
提升“眼力”,直面矛盾,抓住要害讲故事
任何形式、任何主题的文艺作品,都需要寻找矛盾,有了矛盾才能产生戏剧冲突,有了戏剧冲突才能刻画人物,讲好故事。十八洞村脱贫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视察时,明确提出的扶贫不能“搭风景,造盆景”,贫困村脱贫“不能没变化,更不能搞特殊化”,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在我们关注十八洞村的过程中,听到来自同行、观众的最多疑问是:十八洞村脱贫是不是一个特例,是不是因为总书记到过那里,沾了总书记的光才脱贫的?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肯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样的脱贫典型拍起来有什么意义?
而我们镜头记录的实情却是: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的的确确缺钱,而且缺口还很大。十八洞村的脱贫是不是“搭风景,造盆景”,关键就是要看怎么破解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
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根据当地的种植传统,选定猕猴桃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他们注意到,十八洞村所处的湘西各地种植的猕猴桃都是常规品种,卖不出高价。为了避免低端竞争,工作队多方打听,找到了国内研究猕猴桃育种的权威机构--中科院武汉猕猴桃研究所,引进了两个优质品种。但相应的种植成本也提高了,原本的扶贫款不够用,出现了1600万元的资金缺口。当工作队提出要找银行贷款解决时,村民们立马炸开了锅,在他们看来,总书记都来过的十八洞村,有困难找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就行了,干嘛要让大家背一身债来发展产业?!这样的矛盾在2015年底的群众评议会上达到了高潮,村民们投票把扶贫队长投出了个倒数第一!
由于我们一直跟踪记录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在产业发展上的每一步思考,充分掌握了贷款给村民心态带来的冲击,在群众评议会前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了初步预判。因此,我们预先在会议现场安装了摄像头,用全程偷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投票过程的真实性,我们以这段独家获取的珍贵视频为核心,展开讲述这一贷款故事,让《十八洞村这五年》在体现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上具备了有说服力的故事影像。最终,扶贫工作队重新统一了村民思想,坚持不找“市长”找“市场”,从银行贷到了1600万元。贷款发展产业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了,十八洞村是在按照总书记要求,为打造有说服力的脱贫样本,真正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闯路子、找答案。
开动“脑力”,勤思深问,周密求证
2015年,十八洞村确定把猕猴桃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后,我们的追问并没有停止。优质品种怎么才能确保高产?猕猴桃要3年后才挂果,3年后的市场行情能不能确保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5年后的盛果期,一千亩猕猴桃园将产出600吨鲜果,往哪里卖?能卖得多少价?毕竟,在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提示我们,十八洞村的故事,还远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得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果,我们对于十八洞村脱贫历程的记录和思考就还要继续。
从2015年猕猴桃项目建设开始,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扶贫工作队主动对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国际市场的检疫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努力。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在挂果的不同阶段先后被4次取样,进行了包括农残、重金属、硒元素等237项指标在内的635项次实验室检测。
2016年5月30日,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获得了出口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符合国际规范的高标准种植流程,让注入了绿水青山元素的高品质猕猴桃,真正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银果。2018年,十八洞村的千亩猕猴桃园一共产出60万斤鲜果,尽管每斤最低价都要8块钱,但因为拿到了硬邦邦的有机食品认证和出口果园认证,猕猴桃还没摘下树,就已经被订购一空。每位入股村民当年拿到的分红达到200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八洞村趟出的这条脱贫路子,能不能给其他贫困地区以借鉴和启发?我们没有仅仅囿于十八洞村一个点位,而是把采访的视野扩展到了周边村寨、湘西全境,乃至整个湖南省的精准扶贫工作。
在我们的节目中,记录了附近苗寨的绣娘,主动到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来“借船出海”;借鉴十八洞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经验,全境都是贫困市县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促进农产品走出国门,实现了基地种植养殖产品、基地标准化建设、技术指导、检测服务购买、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公共品牌创建、市场销售开拓、报检通关的“八统一”。目前,湖南已有10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成功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5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实现了食品农产品出口。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正显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效应。
打磨“笔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做扶贫节目,往往注重总结产业发展成绩,但我们在构架《十八洞村这五年》时,却并不是急于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上项目、搞产业、实现多少增收来谋篇布局,而是一开始就摆出十八洞村村民都等着“分钱”这个尴尬事实,从扶贫工作队以环环相扣的实招高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入手,并一直把思想建设这条线贯穿节目始终。我们认为,对于贫困村来说,交通闭塞、产业落后是贫穷的原因,但却不是“病根”,古今中外不乏地处偏远却能奋发自强后发赶超的案例,头脑中的“等靠要”不根除,懒筋不抽,就算有再多的优势条件也会坐吃山空。精准扶贫,钱袋子的变化是结果,“人”的变化才是最根本的动因。
节目中,十八洞村发展面临缺地、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每一道难题时,村民中表现出来的人心浮动、“等靠要”思想重新抬头,都是我们着力刻画的内容。而这也正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了解到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的双重压力:既要殚精竭虑地思考发展的路子、前进的方向;又要凝聚起每一个村民的人心,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负重前行。在扶贫路上,进行的不是淘汰赛,而是接力赛,再苦再难,都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干下去,帮助所有群众战胜贫困。
猕猴桃园第一次挂果时,我们特地把当初对贷款发展产业意见最大的村民请到了果实累累的园地里。当村民说,如果在猕猴桃园里再一次评议干部,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十份、投出十票时,十八洞村的扶贫干部们说,一切的辛苦都值了!作为历时5年的记录者,我们也同样由衷地感到,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在长期跟踪记录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只要在采访过程中不惜“脚力”,提升“眼力”,开动“脑力”,打磨“笔力”,生活就永远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彩素材。十八洞村的故事我们拍了5年,但我们的记录不会以《十八洞村这五年》为休止符,十八洞村的变化还在继续,我们的记录也还在继续。
在新增的素材里,我们又记录下了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的新实践、新思考:以前由于缺乏开发能力才“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现在脱贫后如何把村里的900亩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每年来村里的30万游客,大多数都只是简单绕村一周就走人,如何才能把他们留下来创造更多价值?十八洞村名声在外,如何才能利用品牌打造平台、带动周边苗寨发展?精准扶贫政府是第一推动力,如何形成与企业、公益组织的良性互动,让全社会力量都能投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十八洞村的精彩,正在逐渐铺开,我们的报道,只是未来十八洞村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中的一小段。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十八洞村,既想看看精准扶贫工作到底怎么开展、效果如何,也很可能想实地检验我们的报道是不是真实、有没有夸大。
这个检验过程已经展开、正在持续。我们相信,历时5年数百小时积累的翔实素材,是能够保证节目经得起最严格、最全方位验证的。同时我们也从十八洞村的报道里,找到了工作的方法:坚持主题主线报道不动摇,继续增强“四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街道社区,在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寻找鲜活素材,反映干部群众的真实心声。
最后,感谢十八洞村村支两委以及全体村民对于报道团队的支持与信任,授予了我们 “荣誉村民”称号,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摘自中国记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