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获奖作品 > 正文

整治“三俗毒瘤”须形成长效机制

  手机经常有一些不干净的链接和网页;电脑经常被莫名链向某些色情网站;甚至于,在现实语境下,也处处弥漫庸俗、低俗、媚俗的气息……今天的人们,在享受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便利时,也面临着诸多这样的“困惑”。

  其实,在手机扫黄专项整治,反对低俗,抵制三俗等方面,党和政府一直持以高度关注,并在引导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上做出许多的实际工作。比如2010年,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开展了一系列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2月上旬至4月底,春节、全国两会前后专项行动:4月1日至10月31日,迎世博“扫黄打非”专项行动;4月15日起,推进手机网站禁黄专项行动;7月21日到10月底,2010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9月27日至11月30日,迎亚运“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坚定的决心和严厉的整治,也颇有收获。无所不在的整治,让今天的网络和手机环境“清新”许多。但其实,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一些涉黄网站隐藏深、发现难、处置难的问题仍然突出,而一些境外网站在境内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这表明,去除这些新媒体技术的“负面毒瘤”,其实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必须看到,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坚持不懈、抓住不放。但目前,我们身边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所谓整治,有的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上面要求咋办就咋办”,这样的整治,其实也就是“三分钟热度”。会暂时收到良好效果,对于取得反对三俗、扫黄打非的全面胜利,也只是“隔靴搔痒”而已。一个长效机制的形成,无疑至关重要。

  从以往案例中,已经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更多的是总结和反思,并把“宝贵经验”形成自己的体系:对已破获的此类案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落地查人”的工作力度。此外,不断有网民热议“实名制”和“奖惩制度”,但在现实语境下,他们往往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寄希望于制度方面的刚性标准,总会有商家成为“漏网之鱼”。

  无疑,作为“多管齐下”的部分举措,这倒显得无可厚非。充分发挥规则设计的同时,发动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笔者以为,地方领导也要开动脑筋,把这项工程放到心口上去做——以观念配合以规则制度,全身心投入,才能让“毒瘤”们曝于太阳下,无处躲藏。

  将整治纳入管理者的心中,是形成长效机制的最好方式。(刘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