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获奖作品 > 正文

海陆统筹,拥抱蔚蓝,启动山东发展新引擎

  海陆统筹,拥抱蔚蓝,启动山东发展新引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采访考察思考一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一部人类近代史,就是一部蓝色文明史。16世纪欧洲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使沉睡千万年的海洋成为近代经济的世界运输线和重要原料场。近现代以来挺立潮头的大国,无不崛起于海洋侧畔,无一不是海洋大国。中国的开放亦肇始于大海之便,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沿海地带向内陆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通途。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今世界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从国际上看,沿海各国纷纷调整本国海洋发展战略,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从国内看,继长三角、珠三角崛起后,以海洋经济为标志的沿海开发新热潮正遍布南北海疆。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拥有全国1/6的海岸线、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沿海港口吞吐量占全国的11%,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可以说,在未来发展中,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希望在海洋。

  今天,在创造着经济发展神话的中国东部,山东正以海陆统筹为基本理念,以蓝色海洋带动为主旋律,以高效、高端和生态为发展原则,走着一条全新的崛起道路。

  其实,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确立了沿海“五个流域”的龙头地位,珠江三角洲的龙头是广东、长江流域的核心是上海、牵引大西南的是广西、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则是天津、以及东北三省以辽宁为首。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而山东占全国1/6的绵长海岸线、70余处优良港湾、居全国前列的海洋产业规模,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使得其有潜力成为一个新的区域龙头。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提升,也为未来山东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山东区域发展方略的深化和升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长效发展,离不开海陆统筹这一观念。海陆统筹,是借力海洋增强腹地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必须强化科学用海、规范用海理念,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产业特色,规划新建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这种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同时也是承载腹地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不妨进一步畅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还有可能改变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长江、珠江流域的现状。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活跃,延缓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海陆统筹的提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动脉将物流、资金流和人才流动盘活了,也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

  任何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离开了海陆统筹,都很难长效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破“海是海、陆是陆”海陆分离的传统观念,强调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并在海陆统筹中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既强调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又要发挥沿海地区对中西部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协调发展。坚持海陆统筹,正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睿智之石。高效、高端、生态等门槛将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企业拦在门外,将发展与生态通盘考虑,既要银海金山,又要大海永葆蓝色、大地永葆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蓝色经济战略的根脉。

  海洋通达全球、八面来风,是开放的象征和载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依托全国发展大局,必将成为打造山东发展新高地、谋求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战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