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获奖作品 > 正文

让"文化力"成为齐鲁大地发展新推力

  作者:华星秋月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研究和部署。这次会议标志着时代赋予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吹响了新的进军号。

  文化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文化强省上各有突破,让区域文化魅力大放异彩。对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浓厚的山东而言,让"文化力"成为齐鲁大地发展的新推力显得尤为紧迫。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为标志的齐鲁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史和文明史。作为一个民族软实力的体现,文化不仅要传承先贤、激励后人,更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文化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手。以产业带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塑文化的传播力、扩张力、影响力,已成当今时代潮流。

  值得欣慰的是,山东是全国较早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省份之一。省第九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九届十三次会议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规划。这是山东省历届党委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强省积极、正面认识的体现;是山东省在谋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内驱力不可或缺作用重视的体现;是山东在传承齐鲁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基础上,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决心的体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充分认识和长远眼光,文化魅力才能够在齐鲁大地尽情舒展,文化产业才得以日益成为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坚持不懈地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局,下力气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在山东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文化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文化产品创作百花齐放,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越走越远。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硬实力的作用不可估量,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越来越大。从2003年到现在,八年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近10%,2010年达到1230亿元,占GDP比重3.12%。以广电产业为例,山东广播电视台2010年仅齐鲁频道全年广告收入就达4个亿。而这上亿广告收入背后,则是文化事业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推动,是文化软实力带动服务经济硬实力的具体呈现。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家兴。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我们应当看到,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差距巨大的同时,也说明了发展空间广阔。山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翻两番,达到5000亿,平均增幅将超过30%"。只要能找准方向,卯足后劲向前冲,我们就有追赶先进的机会。

  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既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富民强国,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民生,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在"让山东文化发展跟上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脚步、进而成为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带领者和领跑者"的共识下,充满精神活力、发展潜力的"文化力"必将成为齐鲁大地各项事业再创辉煌的新推力。